诚,既是真实不欺的品德,也是人们行为的规范,还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和方法。诚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精华之一。千百年来,儒家尚诚,对于消除社会浮伪习气,培养诚实、务实品德,净化社会空气,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曾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当今,虚伪不诚依然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巨大障碍,因此,发掘、继承、改造、提升儒家的诚说,赋予其时代的新的内容,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诚说的内涵 早在春秋时,古人即以诚为美德。孔子虽未明确提出诚,但他所倡导的信、笃,均含有诚的思想。在先秦典籍中,最早提倡诚,并作出论述的是《孟子》。尔后,《中庸》以大量篇幅集中论诚,使儒家的诚说系统化,并使之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两宋以降,周敦颐、二程、朱熹等对诚均有精辟论述,使儒家诚说更为丰富。概括起来,儒家诚说的涵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诚既是天道,亦是人道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诚乃天之道,而人道之诚乃是对天道之诚的效法。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中庸》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大体相同的论述。所谓“诚者天道”,是说宇宙天体始终遵循一定的轨迹在运行,这是“诚”;地球上一切生物照着一定的季节在生长,在成熟,在衰亡,合乎规律地发展变化,这是“诚”;推而至于一切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我们之所以可以用公式计算他们的变化,用定律说明他们的特质,这还是“诚”。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又说:“诚者,自成也。”第二十五章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这是古人在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后所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自然现象显示着诚,人的行为需要诚。《中庸》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都是要求人们恪守“诚”字,向人们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则。一个人能够以诚对自己,才能表现真性情,所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一个人能够以诚对他人,才能发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化。” “诚”,既是天道,又是人道,天道即是宇宙之本体,乃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万物之源;人道是指人性存在之本体,人必须“率性”“修道”,真诚地恪守一定社会的人伦道德。也就是说,人欲成就事业,敦养品性,就必须效法天道,像天那样真实无妄,无一虚假。追求诚,应是为人之道。 2.诚乃真与善的统一 诚的基本要求是真实。程颐以“实有是心”、“实有是事”释诚(《河南程氏经说》卷八),王守仁提倡“此心真切”(《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吕坤强调“实言、实行、实心”(《呻吟语·应务》),失却了真实也就失却了诚。 以真实为基本要求的诚,乃是真诚于善,而非真诚于恶。它要求人们真诚地好善恶恶、为善去恶。对善,应如“好好色”;对恶,应如“恶恶臭”(《礼记·大学》)。其好其恶都出于真心。“能守善,斯可谓诚。”(二程:《河南程氏粹言》卷一)“实于为善,实于不为恶,便是诚。”(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九)这是诚乃真与善的统一的最精当的概括。 3.勿自欺,勿欺人 勿自欺,勿欺人是诚的具体要求。《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自欺,即对自己不诚,也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有许多方面的表现,宋代范浚说:“夫人之自欺非一:知善之可好而勿为,是自欺;知不善之可恶而姑为之,是自欺;实无是善而贪其名,是自欺;实有是恶而辞以过,是自欺;实所不知,而曰我知之,是自欺;色取仁而居之不疑,是自欺;求诸人而无诸己,是自欺;有诸己而非诸人,是自欺。其目殆未可殚言而悉数也。”(《香溪文集·慎独斋记》,《宋元学案》卷四十五)所谓勿自欺,就是要避免和克服这些恶习。 诚要求人们对人保持纯真,要真心、真言、真行,反对欺诈、虚伪。“诚者,不欺者也”(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日记类钞》卷上)。勿欺人首先是不以谎言骗人;其次是不伪装自己,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不弄虚作假,不哗众取宠、欺世盗名等等;此外,还表现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真心实干,全心全意,精益求精。 4.“思诚”、“敬”、“致曲”的修养方法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通书·诚下》)正因为诚是一切道德的本源,因此,“思诚”乃是道德修养中最关键的一环。“思诚”,即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追求诚。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朱熹也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大学》认为,道德修养经由八个步骤,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简称为“八条目”。朱熹认为,在“八条目”中,最关键的是致知和诚意,诚意是关键中的关键。由诚而善不只是自身进于善,而且又能因己之诚、善感化影响他人,使他人也进于善。这便是《中庸》所说的:“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对于如何由成己而成物,《中庸》又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说,自心之诚必表现为外在行为,外在行为将不断发扬光大;一旦发扬光大,便能感化他人,化育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