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重建要寻求新的人文精神

作 者:

作者简介:
司马云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原文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道德重建是学术界及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重建?本文认为,除了加强伦理道德及审美教育之外,在文化上应超越浅薄的知识论哲学,以人的心灵和永恒的先天道德本性为基础,发展人文科学,寻求新的人文精神;并认为,要建筑道德精神的大厦,归复形而上的大道本体论哲学是必要的。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年3月29日出版的《时代》周刊,选出了本世纪20 位最伟大的智者。入选者包括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包括给人类带来电视和万维网等新事物的发明家。至于哲学家,只有逻辑实证主义者维特根斯坦一人。《时代》周刊的倾向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注重实际与效益,注重知识理性或科学技术一类工具理性,至于人文科学及其价值理性,是不值得一顾的。即便是维特根斯坦的入选,也是因为他苦苦钻研数理逻辑,注重语言分析,而最终得出了“所有形而上学不过是废话”(注:《北京青年报》(北京)1999年3月23日,第12版。)的结论。

      这个消息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人文科学究竟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处什么地位?形而上学究竟还有没有用?精神大厦或道德重建,光靠浅薄的知识论哲学行不行?

      (一)道德重建要超越浅薄的知识论哲学

      我这里所说的浅薄的知识论哲学,就是指西方近现代发展起来的自然主义、经验实在论哲学。它是物的哲学,是物的知识或经验实在的哲学,是实证的哲学,逻辑分析哲学,或所谓的科学哲学。不管怎样称呼它,这种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物,是物的经验实在或客观实在,即使研究社会,研究人,研究人心,也是把它看成是物的存在,看成是生物有机体,看成是一个个血肉之躯,或一块块的血肉。除此之外,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其研究方法,就是经验实证,就是数理统计分析。在这类哲学家看来,凡是不能经验实证的,凡是不能用数学表示或统计分析的,皆不存在,皆算不上科学知识,亦即算不上有用的知识。因此,这种哲学所追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操作的工具理性,又称为科学理性、技术理性或知识理性等。至于那些极为抽象、看不见、摸不清、无形实有是理的存在,那些不可逻辑、不可统计分析的情感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如信仰、信念、道德情操与美好的精神境界等,则是被排除在这种知识论哲学之外的,因为它们都是不可经验实证的。这种知识论哲学不仅表现在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经验实证与逻辑分析中,更影响了一般哲学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成了这些学科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其声势浩大,不可一世,可以说是处于霸主地位。

      现在物理学、数学等号称“精密”的科学,其知识,宏观上已可观测100亿光年以上的宇宙,微观上已深入到量子世界的结构, 而且科学技术知识给人类带来的电视、万维网等物质文明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属浅薄的知识论哲学,或者说它的整个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对于人的心灵,对于人的几微内心世界,对于人类极深厚、极博大、极高明的精神现象及其活动,无法给予深刻的理解、领悟与说明。它在物质层面的研究上,在极物之精或极物之真上,是极富成就的,可以说在实验或实证研究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但这种物质层面的研究不管怎样精确,怎样深入与广大,它较之人的心灵,较之人的几微的内心世界,或纯纯不已的精神世界,也是浅薄的、粗糙的、外在的。因此,它在开物方面虽然是极富成就的,然而就人的心灵来说,还是不能给予理论上真切的说明与解释的。虽然现在心理学也很流行,然而从19世纪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到现代华特生、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都不过是把人看成是生物有机体,把人心看成一块血肉,观察、试验,看其刺激反应。至于人内心世界灵的存在,魂的存在,神的存在,则完全不见了。即使存在,它也是无法解释的。而且愈是彻底地把人心看成是一块血肉存在,这种灵的存在,魂的存在,神的存在等等,就越没法解释。

      关键是在自然主义、经验实在论或浅薄的知识论哲学影响下,各种现代科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把人物化了,或者说是仅仅把人看成是物的存在,看成是物的客观实在,而没有把人看成是活泼、灵性、自由、充满生命精神的主体性存在。在这种浅薄的知识论哲学影响下,只要你不把人当成人看,当成灵性或精神的主体看,而只是把他当成物的存在,当成客体或物的客观实在来看待的时候,你事实就已经把人当成物一样去占有他、奴役他、统治他了。这就是浅薄知识论哲学对于人的统治,对于世界的统治。

      这种哲学不仅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给物化了,使之变成了没有灵性、神性的存在,而且由于它追求物的实在,追求工具理性,反对价值理性,其理论也把人类社会及整个世界给物化了,使之变成了没有精神,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冷漠存在。人是物质,人的内心也是物质,是“黑箱”,是黑洞的宇宙。外部世界呢?也是一个黑洞洞的宇宙。正如罗素信奉的那样,人“只是原子的偶然组合的结果。没有哪一种热情,没有哪一种英雄主义,没有哪一种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能超越坟墓而维持一个个体生命。古往今来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奉献,所有的灵感,所有如日中天的人类天才,都注定要在太阳系的无涯死亡中灭绝。而整个人类成就的殿堂,必然无可避免地被埋葬在毁灭中的宇宙碎尘下”(注:“一个自由人的崇拜”,《罗素文集》第2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或者如金斯(秦斯)所说,整个宇宙“将无日光,也无星光,只有辐射的一道冷辉,均匀地扩散在空间”(注:(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30页。)。如此讲,如此看, 人类还有什么前途和希望呢?这不仅是个别哲学家、物理学家的讲法看法,而是代表了当今世界一种哲学与社会思潮。请想想看,当人们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搬到人类社会中进行生存竞争的时候,当人们把一切按照个人或集团利益进行生存斗争都看成是符合道德的时候,或者当某些人相信既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活着只是块肌肉,死后化为尘土,因而我享受,我腐败,我堕落,我刺激反应,我游戏人生的时候,他们是受着怎样一种哲学观念支配的呢?还不是受一种物的或浅薄的知识论哲学支配?而且这种哲学随着现代高科技知识及电视、网络一类工具性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伴随着商品化或物化形式的大量资讯,诚如哈贝马斯所说的,愈来愈公开、合法地侵入人们日常生活的领域,使之物化成了一个没有精神,没有任何文化的意义的世界(注:参见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230、493—494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