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道德教育模式之比较

作 者:
刚威 

作者简介:
刚威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较,总结和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的道德教育模式的特色和不足。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对近五十年来的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科学的评价,总结成败得失,这对今后构建现代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道德教育是社会为使其成员接受并且遵循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 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处世为人,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是一种组织化、自觉度比较高的道德建设形式,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处于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每个社会成员,而道德教育又是一种具有较少强制力的社会活动,因而道德教育的成果还取决于个体对道德教化的主观选择。因此,道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道德教育本身作为社会教育的特点,努力寻求建立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教育模式是指社会按照一定的原则综合运用道德教育资源、渠道、方法和手段而形成的系统的道德教育机制。道德教育资源是社会实施道德教育的材料和养分;道德教育原则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尺和准则;道德教育渠道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途径和舞台;而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则是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德教育模式是道德教育的原则、资源、渠道、方法和手段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我们通过对建国以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并把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系统、科学的道德教育模式,促进我国道德建设的现代化。

      一、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道德教育模式

      建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过程中,伴随经济和政权建设的进展,道德建设也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深入开展起来,全社会逐步确立起以“五爱”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机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度取得很大的成效。另一方面,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我国道德建设也经历了曲折,长期不变并趋向僵化的道德教育模式也积累了愈来愈多的缺陷和问题,严重影响了道德建设的成效和社会道德水平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们把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道德建设阶段称为“传统”阶段,把在这一时期建立和成熟起来的道德教育模式称为“传统道德教育模式”。

      (一)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特色与成效

      新中国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是在批判封建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基础上,来重新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目标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新中国道德教育模式的先进性。建国后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特色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国家和社会向来重视德育教化。建国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道德的过程中,由于道德建设的“破旧立新”性质,我们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培养起一批专职德育工作队伍。

      2.注重强调道德教育内容的先进性

      由于新中国的道德建设是建立在社会制度变革基础上的,因而,在建设新道德和道德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破旧立新”,彻底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落后和资本主义道德的腐朽,强调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先进性。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向道德教育对象灌输社会主义的进步道德观,在全社会倡导和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深入开展以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活动。

      3.大力推动“全民教育”

      新中国的道德教育在注重教育内容的先进性的同时,也强调道德教育的“全民”性,即注意在全体社会成员中间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注意教育每一个人自觉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以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全面进步。“全民教育”将所有社会成员都纳入道德教育机制之中,使道德教育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内,以保障道德教育的社会普遍成效。

      4.“榜样塑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突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的道德教育历来重视通过树立道德楷模形象、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来引导全社会的道德进步。建国以来,在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及其先进事迹长期在社会中流传,雷锋、欧阳海等人可谓家喻户晓,并感召了更多的社会成员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这对建设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缺陷

      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在试图建立比旧式道德更为进步、完善的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理想带动下,我们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方面产生了一些缺陷和不足,致使道德教育机制的灵活性与生动性受到很大制约和束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条件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势下,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弊病暴露得更加突出。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

      1.道德教育的神圣化倾向

      在“左”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一度无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现实条件和社会成员的认知觉悟水平,在强调道德教育内容先进性的原则下,往往“拔高”社会道德水准,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难以形成道德建设的切实成果。道德教育的“神圣化”倾向也造成我们片面重视崇高道德精神的塑造,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社会基本公德的陶冶。

      2.道德教育的运动化倾向

      道德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艺术”,它应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努力寻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但在过去的道德教育实践中,由于我们过度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效应,把革命战争时期的某些经验不当地引入和平建设时期的道德教育中,形成了道德教育的“运动化”倾向和“口号”式的道德教育局面。毫无疑问,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人格精神的宣传,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培养一代新人,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只是运用“运动”式的教育方式也易产生负面影响,道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