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经济伦理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小锡,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经济伦理学的现状,展望了21世纪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并就该学科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的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虽仅十多年的时间,但由于它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运行机制日臻完善的情况下被关注、研究和发展的,故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经济伦理学尽管还处在雏形阶段,由于其社会根基极其厚实,发展和应用前景有着特殊的学科优势。在这世纪之交回顾和展望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对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完善和应用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成就——学科边缘的哲学论证

      十多年来的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理论成就不仅确立了学科建设的基本主体思路,而且为提高经济理性化程度和实现伦理的物化效益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充分展示了伦理的实践哲学本质和作为手段和方法的理性工具特质。同时,通过总结十多年的理论成就,经济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已初露端倪。

      1.经济和伦理关系的哲学论证,已较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两者是人类社会中的逻辑统一体

      经济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多年来有一种误解,似乎经济和伦理是两种社会现象,相互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认为经济是务实的,伦理是务虚的,以至有的经济学家也主张在现有社会状况下,等经济发展了再去讲伦理道德问题。甚至有的人认为道德永远不能使金钱增值,它是可以离开经济领域的多余的东西。这些观念不仅一直在影响着经济建设的质量,而且也影响着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对应于人类的两重层次的需要:生存(经济的)和怎样生存(伦理的)”,“经济和道德是人类生活的两重空间”,(注:刘光明:《经济活动伦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但是, “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和由人组织起来的生产群体,人的文化价值观决定生产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因此,“至关重要的”“是要塑造当代中国生产活动主体的伦理精神”。(注:刘光明:《经济活动伦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而且, 事实上“经济问题说到底是伦理道德问题。因为经济行为目标和动力是利益与利益追求问题。而利益和利益追求只能在人际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的协调中才能实现。又因为,经济的发展又不断地实现着人的完美性。因此,经济现象与伦理道德现象是共生和共存的。”(注:王小锡:《经济伦理学论纲》,《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东方朔在《经济伦理思想初探》一文中指出:“经济学不仅要探讨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比如市场的力量和机制、价值和价格的矛盾、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等等,同时它还直接涉及到经济行为的主体——人的行为、思想和需求,因此经济学所处理的那些事项有其内在的独特性。现实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对个人来说表现为他必须生存于其中的、不可变更的事物秩序。如果人们需达成自己的目的,就必须介入这种关系体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现实,因此客观的社会经济过程以其独特的形式培养和选择它所需要的经济主体,并以同样独特的方法造就它所需要的行为规则。”(注:东方朔:《经济伦理思想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 7年第6期。)

      这就是说,“完善意义上的经济是理性经济”或称“道德经济”。这一方面,就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水平来看,“人的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道德素质是基础性素质和核心素质。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意义,明确并确定崇高生存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人才能树立一种进取精神,才有可能以创造性劳动去改造、发展和充分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协调,而是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伦理道德关系。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实现了最佳协调,生产力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提高。”(注:王小锡:《关于我国经济伦理学之研究》,《哲学动态》199 7年第11期。)

      另一方面,就经济运行过程来看,首先,生产环节能否正常合理的运作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能否实现最佳的最合理性的结合。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能否做到协调、和谐,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的质量和效益。其次交换环节的理性存在就是人类道德的集中体现。“交换过程最直接地将人们的利益关系显现出来。再隐蔽、间接的利益,一旦放到交换关系中,都会明白地显示出来,而各个人在这样的利益关系中如何行为,就直接地表现了其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准则。交换过程中的利益,也直接决定着人们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理解和调整”,决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然而,道德在人们的利益交换中产生之后,又以其独特的协调功能制约着人们的交换行为。(注:参见王小锡主编《经济伦理与企业发展》第62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可以说, 交换环节既是经济行为,亦是典型的伦理行为。正如刘光明、华长慧在《论中国经济伦理精神的塑造》一文中说的,“商业交换和经营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通过这种行为建立起一种互助、互利和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它的公正性、伦理性决定着经营的有效性和有序性。交换关系并非单纯是物质关系,它同时也反映着一种人的关系,公共关系和伦理道德关系。有时交换关系甚至是以人际关系、公共关系和伦理关系作生命线的。”(注:刘光明、华长慧:《论中国经济伦理精神的塑造》,《江汉论坛》1995年第9期。)再次,分配环节不仅直接体现伦理精神, 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个都向‘钱’看”。(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第2卷,第337页。)“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第2卷,第175—176页。)再其次,消费环节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过程,要使消费这种消耗成为实质上的投资,最根本的是要看消费行为是否合乎人性的完善。是否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合拍。即是说,道德性消费会激发人的潜力和积极性、并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就如同给机器加油一样,道德性消费必然会给社会注入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