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日常语言中的“道德”,往往忽视了“道德”与“伦理”的区分。相应地,日常语言中所说的“道德建设”,也没有明晰化为“道德建设”和“伦理建设”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但又有根本区别的内容。本文尝试着对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进行分析,然而对道德建设和伦理建设的区别与联系加以说明。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范围在现代语言中往往模糊不清。1989年版《辞海》“伦理”条注有二义:其一是指事物的条理;其二是指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现在通常作为“道德”的同义词作用。“道德”条下注也有二义:其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其二,指“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息来评价和调节人们的行为,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具有历史性,其内容和形式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与利益密切相关,它总是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以上二则对于伦理和道德各自给出了一个解释,特别是对于道德的解释非常详细,但对于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在用法上的区别并未作出足够的说明。 在一些相关著作中,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也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认为,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照理来说,作为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的应该是“伦理”,而不是“道德”。由于“伦理”、“道德”两个概念语义的模糊,也导致对于伦理学与道德学或道德哲学难作区别。例如,有的学者认为,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或者说,伦理学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科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既包括伦理也包括道德,而不局限于道德。上述定义的出现,是将“伦理”与“道德”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结果。这种状况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不便。如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伦理思想时说:“中国哲学中关于人类本性、道德原则、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都属于伦理学说(道德哲学)。”(注: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思想·文化·道德》,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38页。)在目前将二者经常混同的情况下, 这或许是一种较稳妥的做法。 国外学界对于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的使用也并不十分区别。一些伦理学辞典往往把“伦理”和“道德”两个名词放在一起解释并比较它们的异同,如:《伦理学百科全书》(ENCYCLEPEDIA OF ETHICS)“伦理和道德”(Ethics and Morality )条下解释说:伦理和道德“这两个词经常可以交替使用,或者有相当不确定的区别,如在词组‘个人道德’和‘职业伦理’中。但是,最近有人对此提出了有影响的争议,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区别——‘伦理’是个更广义的概念,包括许多在‘道德’一词范围之外的很多涵义。”另一部伦理学辞书《国际伦理学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ENCYCLEPEDIA OF ETHTCS)专门把“伦理和道德的区别”(Ethics/morality distinction )作为一个辞条加以解释,认为道德哲学家将伦理定义为对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研究,而道德指作出道德选择所遵循的法则。总之, 西方学界在使用Ethics和Morality两个词时,歧义颇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用“伦理”与“道德”两个词来对译西方的Ethics和Morality两个词,在意义上并不贴切。 在现代中国学界,较早重视伦理与道德区别的是思想家梁漱溟先生。梁先生以“道德之真”与“礼俗”来论述伦理与道德的区别。梁先生在《人心与人生》第十七章中说:“道德一词在较开化的人类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可以断言都是少不了的。但它在各时不免各有涵义,所指不会相同,却大致又相类近耳。这就为人们在社会中总要有能以彼此相安共处的一种道路,而后乃得成社会共同生活。此通行路道取得公认和共信便成为当时当地的礼俗。凡行事合于礼俗,就为其社会所崇奖而称之为道德;反之,则认为不道德而受排斥。礼俗总是随其社会所切需者渐以形成出现,而各时代各地方的社会固多不同,那么,其礼俗便多不同,其所指目为道德者亦就会不同了。然而不同之中总有些相同之点,因为人总是人,总都得过着社会生活。”“然人类特征固在其自觉能动性,道德之真要存乎人的自觉自律。其行事真切感动人心者,所受到的崇敬远非循从社会一般习俗之可比。有时举动违俗且邀同情激赏,乃至附和追从焉。”“是故有存乎一时一地的所谓道德,那是有其不得不然之势的;但那只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道德原自有真,亦人类生命之势所必然。”“个人的习惯和社会礼俗相关联,多半随和礼俗,此庸俗的道德,缺乏独立自主,古人说:‘乡愿,德之贼也。’非讲求真道德者之所取。‘学至气质变化方是有功’(语出宋儒程明道),是讲求真道德者之言。”“道德之真”与“礼俗”的区别,实际上就是道德与伦理的区别。“道德之真”就相当于主体的与个体的道德,但必须是独立自主的道德:“礼俗”是一味遵从社会的习俗,缺乏自主,亦即个体道德完全同化于社会伦理或被社会伦理所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