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源远流长,何处是其源头?宋代陈振孙认为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他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注: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台湾]《四库全书》第674册。 )《颜氏家训》确实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系统、内容丰富的家训著作,但它主要适用于仕宦之家教导子弟传继家业的需要,不能代表中国传统家训的全部。从家训史考察,中国远古“五帝”禅让与家学世传就孕育了传统家训的萌芽,而周初的王室家训,包括太任与武王妃的胎教,文王教武王,武王、周公、召公教成王,成王教子弟等,则真正有了开创的意义,而以周公为杰出代表。因为他不仅对前辈的“遗训”(注:《尚书·酒诰》。)作出了归纳总结,而且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吸取殷商败亡的教训,把训诫子、侄、弟等提到“王家”(注:《尚书·酒诰》。)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宝贵的贡献。周公长期的、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家训实践与以身作则的人格力量,对周初的王室家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其家训思想主要反映在《尚书》中的《康诰》、《酒诰》、《梓材》、《多士》、《无逸》、《君奭》、《立政》等篇以及《礼记》、《史记》等古籍中。 一、戒子伯禽“无以国骄人” 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于曲阜曰鲁。”(注:《史记·周本记》。)但他未去封国,而是“留佐成王”(注:《史记·鲁周公世家》。),代他主持国事。于是便派其长子伯禽(一称禽父)代替自己去鲁国就封执政。据《荀子·尧问》(注:《荀子·尧问》,或系门人弟子所记,但可供参考研究。)记述,伯禽到鲁国去之前,周公对他的老师说,你将远行,何不谈谈我儿子的“美德”?“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周公不以为然,说:“彼其宽也,出无辨矣”,这是对外无致治的办法;“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这是气量狭小;“彼共慎也,是其所以浅也”,办事拘谨是由于知识浅薄。于是,对伯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训导: 1.要礼贤下士。他对临行的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注:《史记·鲁周公世家》。)我洗一次澡要三次束札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放下饭碗,吐出口中的食物,起身接待来访的士人,即便如此,还害怕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可因是一国之主,就对人骄傲无礼。周公还以亲身体验训诫伯禽:“我所执贽而见者十二,委质而相见者三十,其未执质之士百,我欲尽智得情者千人,吾仅得三人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是以敬其见者,则隐者出矣。”(注:《尚书大传》卷四;《荀子·尧问》、《韩诗列传》卷3等也有类似记述,但人数略有差别。)我手提礼品登门拜见的有12人,进献给尊长礼品的有30人,以礼相见的士人有上百人,尽心所取意见的有上千人。其中只有3人帮助我改正缺点,以定天下。正因为我能敬重来求见我的人,所以隐居在山林中的贤者都出来了。周公说这些话,就是希望儿子能任贤使能,治理好鲁国。 2.培育谦德。要做到礼贤下士,就必须廉以待人。周公对伯禽说:“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注:《韩诗外传》卷3,又见《戒子通录》。)在这里, 周公指出了贵族容易产生骄矜的六种情况,要求伯禽用六种谦德来防骄破满。其大意是:1.宽施恩德而能保持对人恭敬的态度,一定荣盛;2.占用广阔富饶的土地而能生活俭朴,家国就能安宁;3.官高禄厚而能保持谦卑,人就更显高贵;4.百姓多、兵甲强而能保持畏惧之心警戒自己,作战一定胜利;5.聪慧邃智而能以愚鲁的态度去处世,这样可获大益;6.博闻强记,而能以浅薄自谓,这样见识就广。周公这些教育,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他向伯禽指出:“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实行谦德的好处是,“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易》说:“谦亨君子有终吉”。(注:《韩诗外传》卷3,又见《戒子通录》。) 实行谦德的必要条件是不争。周公说:“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注:《鉴诫》,《艺文类聚》卷3。)君子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去与牛争谁的力气大; 即使疾行如马,也不会去与马争谁跑得快;即使智慧如高士,也不会去与高士争谁的智慧深邃。有了谦以待人、有为而不争的品德,就能克服“好自用”的缺点,胸怀宽广地待人接物。他特别向伯禽指出:“君子不施(同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注:《论语·微子》。)意思是不要怠慢自己的亲属,不要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故老旧臣没有重大故失,不要弃而不用。也不要求全责备一个人。总之,任官施政,要用人之长,舍其所短,人尽其才。 二、教侄成王勤政“无逸” 周公既是成王之叔,又是成王之师(注:《尚书·君奭》,君为尊称,奭即姬奭,吕公之名。),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成王幼小时,周公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伯禽一起接受教育;他“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按:世子指天子、诸侯之嫡长子)之道也。”(注:《礼记·文王世子》。)用相当于世子应循的礼法教育伯禽,以使成王懂得如何处理父子、君臣、长幼的关系。成王有过失,周公不便对他惩罚,就鞭打伯禽,通过这个方法,向成王表明世子之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