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责任?何种伦理?

——从儒家伦理看世界伦理宣言

作 者:
陈来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读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九十年代,一个“走向全球伦理”和促成“世界伦理宣言”的运动方兴未艾。然而,我们为什么要订立一份“世界伦理宣言”?这个宣言与人权宣言的关系是什么?已有的种种论述显示,这个问题仍然是不清晰的。

      到目前为止,“走向全球伦理”的运动,一直在追求和寻找“世界各宗教在伦理方面现在已有的最低限度的共同之处”。很明显,在上百种宗教中能找到的他们间的相同处,可能远远少于它们间的不同处。这不仅会导致“最少主义”的空洞形式的伦理,更重要的是,即使找到一些共同处,并在将来发展出更多的一些共同处,又能怎么样?不要忘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源,它们的共同处要比现在宣言中各宗教的共同处多,可是它们间的冲突难道不比基督教和佛教更厉害吗?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不都是发生在基督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家间吗?不是文明内的冲突吗?

      所以,重要的也许不是宗教信仰和宗教伦理间的共同处有多少,而是应当努力发展各宗教中的和平主义和宽容精神,消蚀各宗教内对异教的排斥冲动,从而引导世俗世界的多元共存。找共同处,其实仍是一种一元论的思维方式,难道我们就不能想像一种中国式的“和而不同”的思路吗?没有必要期望所有宗教最后的趋同并由以解决世界的冲突,这种期望只能是对多元文化的否定。信仰、伦理上的共同处不能保证和平共处,共同处多也不等于共处容易。

      在我们问世界伦理宣言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还包含有这样的意思:这一伦理宣言所欲对应的究竟是什么范围的问题?是各个宗教内部、各个民族国家内部的道德危机、行为失范,还是国家间、民族间的冲突、压迫?换言之,责任宣言要面对的责任主体是谁?

      一九九五年在勃兰特领导下,提倡“全球性的公民伦理”,以“作为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础”。照这个说法,宣言是着眼在国家间和文化间的关系准则,其伦理的主体就是冲突的主体,即是“国家”和“文化”(亨廷顿说是文明)。孔汉思博士发起世界伦理运动的最初动因,也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间的和平”,以后演变为“没有一种全球性伦理,便不可能有美好的全球性秩序”。这似乎是说,“世界伦理”对应“世界秩序”,这里的“世界”是指各个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从而世界秩序即是国家间的秩序,于是世界伦理就是民族—国家间行动之伦理准则。

      道德对国际事物和外交活动确有约束作用。但现代国家的行为不再依赖个人的良知和荣誉,而受制于党派、选民;普遍伦理与民族国家利益冲突时,往往是民族国家占上风。近代历史表明,国际法、国际道德准则、世界舆论等规范体系对主权国家由权力意志出发的行动很难有效加以规范。这是由于“国际社会”与一个现实的民族国家的社会不同,现在的世界仍然是一个没有世界政府和世界社会的世界,规范自然难起作用。一切道德都是对存在实体的欲望企求、权力意志加以限制,但在国际领域,道德言辞常常流为掩盖真实利益动机的装饰,不能真正起作用。冯友兰早指出,一团体或社会的行为道德,是依据此团体或社会之上更高的团体或社会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但国家之上没有更高的社会,故国家之行为不能如国家内的行为那样易于受道德的规范。

      因此,伦理宣言或责任宣言不必把国家间行动之伦理准则当做主要着眼点,而应当阐明基于各大宗教伦理传统的对当今世界道德状况的不满和改造人心状态的看法,阐明道德危机的原因,谋求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精神生活。

      在责任宣言和世界伦理宣言中,有着一种对人权话语的谨小慎微的态度:“我们,世界各族人民,以此方式在此强调已在《人权宣言》中宣布过的那些承诺,即承认人有尊严,承认它们的不可剥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它们在利益上的休戚与共,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当通过学习而获得对这些责任的意识,并且提高对于它们的认同态度。”(《人的责任宣言》)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的责任宣言就是要再次承诺在人权宣言中被肯定的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

      又如,在一九九七年三月的巴黎会议,“与会者同意,现在的有关普遍权利、价值和标准的文件,比如《人权宣言》和其他相关条约,应该成为这次寻求普遍伦理的出发点,《人权宣言》现已为越来越多的文化所接受,它在一个重要意义上已成为了普遍伦理的先驱”,“普遍伦理旨在认定全球社会的基本伦理和原则,人权文件中所列举的那些人的权利和责任将在这个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如果说《人权宣言》成为伦理宣言的起点和重要内容,责任宣言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又在何处?

      更有进者:“也许总有一天,甚至可以制订一份联合国的全球伦理宣言,它将对常常遭到忽略和粗暴破坏的《人权宣言》提供道德的支持。”(孔汉思《全球伦理序》)难道,“为《人权宣言》提供道德支持”,这就是全球伦理宣言的全部目的和实质?或者,难道《人权宣言》本身没有包含道德理念,需要另找一些道德理念来支持它?

      最后:“我们想起了一九四八年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它从权利这一层面正式宣告的东西,我们在此希望从伦理角度加以肯定和深化。这些东西是:人的固有的尊严的充分实现,一切人本质上不可让渡的自由与平等,所以人都必须团结一致和相互生存。”(《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全球伦理的原则》,《全球伦理》页11)于是,伦理宣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去肯定人权宣言的内容?

      其实,责任与权利是如此明显的不同,这使得孔汉思也承认:“从否定的方面来说,一份全球伦理宣言不应当是什么?概括地说,不应当是《人权宣言》的重复。如果各宗教基本上只是重复联合国《人权宣言》的种种说法,那么,人们不要这一份宣言也是可以的。但是,伦理意味着比权利更多的东西,而且这样一份伦理宣言就不能免除这一指责:即它是一份典型的西方文件。”(《走向全球伦理的历史、意义与方法》,《全球伦理》页56)事实上,伦理不仅意味着比权利更多的东西,甚至意味着与权利不同的东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