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晓禾,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内容提要:

本文从改革中的现代经济条件出发,对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征以及它同企业伦理学、商业伦理学、管理伦理学、规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首次作了初步的阐述。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经济伦理学到底研究什么?作为一门新学科,它的学科标志或特征又是怎样的?随着目前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兴起,提出和讨论这些问题,对于建设和促进这门新学科,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现代经济特征、经济伦理学框架和经济伦理学学科特征这三方面来粗略地构画它的一些基本特点。作者的基本看法是,尽管各国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有所不同,但各国所面临的经济伦理问题大都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发生,因此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共性问题。此外,尽管经济伦理学学科目前仍在建设中,但其主要特征已经基本形成。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评论和研究。

      一、改革中的现代经济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这是马克思在19世纪发现的“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这一点,随着经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愈益为人们所承认。

      不过,作为现代社会“简单事实”的是现代经济。《经济伦理学·概念和案例》(注:Manuel G.Velasquez:Business Ethics.P16-18.)一书作者曼纽尔·G ·维拉斯科兹对现代经济的特征作了如下简要概述:

      1.社会成员为达到生活、生产、文化和教育等各种目的,就要建立我们称之为制度的一些相对稳定的活动形式,即家庭、经济、法律、政治和教育制度。而“在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制度是经济制度。”

      2.经济制度的目的有两个:提供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商品生产、服务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分配这些商品和服务。因此,经济制度决定:由谁生产,如何组织生产,消耗什么生产资源,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分配产品和收益。

      3.企业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籍以承担生产和服务的主要经济单位。它们提供社会成员得以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稀少资源结合起来转化为可用物品的基本结构,提供以消费者产品、雇员工资、投资者回报和政府税收形式分配这些物品的渠道。开采、制造、零售、开办银行、营销、运输、保险、建筑和广告是我们现代企业设施的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不同方面。

      4.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公司。“大公司组织支配着现代经济。”如199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销售额达1260亿美元,资产价值1730亿美元,雇员77.5万人。EXXON公司净收入有1060亿美元,资产830亿美元,雇员10.4万人。在世界190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政府预算超过这些公司的销售额。30个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雇员多于通用汽车公司。美国产业利润和收益总数的一半掌握在100个大公司手中。 每个公司的资产至少达10亿美元或更多。19.5万个小产业公司的资产总额不到1 千万美元,占国民产业总资产和利润只有约10%。

      5.目前形式的公司是相对新的设施。尽管从16世纪的“合股公司”发展而来,但现代公司目前具有的绝大多数特征获自19世纪。现代公司是法律永久假定的“个人”(法人),它们有权以其名字起诉和被起诉、拥有和出卖财产以及缔结契约。作为一种组织,现代公司由三部分人构成。股东:出资和拥有公司,但其对于公司行为的责任限于他们所出的资金。董事和官员:通过“中层经理”管理公司资产。雇员:提供劳动和从事直接同产品生产和服务有关的基本工作。为处理复杂的协调和控制问题,这些大公司的官员和经理采取结合组织成员活动的官僚统治体制,以便取得某种结果或者目标。

      以上,曼纽尔从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地位、目的、基本单位、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尤其大公司的支配等方面勾勒了现代经济的一般特征。他描述的现实基础显然在现代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不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正趋向于形成这些特征。如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同时“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组织形式和大企业集团,这些都属于现代经济特征。

      令我们感兴趣并且应该关注的是,被认为典型地具有这些特征的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也面临着改革。

      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学生运动。在美国,各种社会运动和思潮在70年代下半期和80年代上半期汇成了声势浩大的“经济伦理学运动”,矛头直指“公司资本主义”。从学生提出“有罪的结构”到学术界研究“公司资本主义是否有未来”、“对美国资本主义前提的批判导致全球经济思想的改革。”80年代初,当时任慕尼黑哲学研究所助教的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论证:“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不完全的。”那么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呢?从社会学、神学等观点所作的一些批判指出,资本主义即便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也是不完全的。如从天主教观点写的批判文章“市场力量的神话”提出,“盲目相信市场力量必然导致社会不公正,并且其长期经济效益也很差。”(注:CliffordLongley:The myths of market forces,Value Lines,Vol.XX,1995.P4)不止是经济制度,同这种制度一起的现代经济特征也被一一反思、重新考查。如企业的目标是否仅仅利润、企业的责任是否仅仅为股东增值保值、公司是否愈大愈好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