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
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指出人们对这两种精神的作用存在着误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然产生某种特定的后果,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全在于人的运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有其特点,因而它们两者是互补的,两者缺一不可。政治是制约科学和人文的重要因素。人类应该认真反思、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C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435(1999)03—0009—07

      科学与人文的划分,是在工业文明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才出现的事情。在今天,这两者的区别甚至对立日益明显,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科学与人文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才出现的。在文艺复兴时代,科学本是人文的一部分。从事科学研究,是当时的一些人文主义者所热衷的活动之一,甚至是他们所要争取的权力。这就是说,近代科学本是作为中世纪基督教的对立面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因而它是人道主义的一个构成部分,是人性的科学。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科学会具有那样一些特点。比如说,科学之所以强调客观性和实验,就是为了与宗教的主观臆想相对抗;科学强调有用性,也是与宗教不同的:宗教把人生的意义寄托于来世,而科学却是对今生有用的东西,它有助于人生价值在今生的实现;科学从经验开始,以实验作为检验真假的标准,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把圣经的教条作为判断真假的标准。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是人文主义的一部分。与人文主义发展的另一条线索——人文学科不同的是:它以自然为对象,而人文学科以人为对象,但这两者都同样是为人的,而不像宗教那样是为神的。从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迫害来看,也可说明科学在当时是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的一个重要工具。

      然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向自己的对方转化的可能性,如果走向极端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并不存在一种对人只有好处而没有害处的东西,一个东西是否对人有好处,全看人们对它的运用。科学也是如此,当它日益发展壮大以后,它带来的害处也日渐明显,于是在西方从卢梭开始就出现了科学是否对人有益处的讨论。

      在今天的中国,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讨论非常热烈,可是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以及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仍不甚明了,甚至存在着许多误解。科学和人文这两个概念来源于西方,因而我们首先应当弄清这两个概念在西方语言中的含义。可是,笔者查阅了有关字、词典(如《大英百科全书》、A Dictionay of Philosophy ,Great Britain , Cox & Wyman Ltd.Reading , 1979 ; The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editor in chief by Paul Edward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The Free Press,1972), 竟然没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个概念,只有人文主义和科学两个概念。这为我们的论述增加了困难,我们只能根据科学和人文各自的特征来描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和人文确实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它们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精神,因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个概念还是成立的,对它们的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一、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由于科学的这种实证精神,决定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其他特征。

      孔德对实证精神的论述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实证精神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真实,与虚假相反。它只关心我们的智慧能及的事物,而不关心那些能力不及的、神秘的事物,比如神等事物。

      有用,与无用相对。在他看来,一切健全的思辨和智慧,必定是为了改善我们个人或集体的现实状况,即必定是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人们决不会去进行毫无用处的思辨。

      肯定、确定性,与犹疑相对立。在这种精神中,任何知识都是确定的,明明白白的,因而不会引起争论和疑惑。这是科学所竭力追求的目标。

      精确,与模糊相对。这种精确,是由于它只关心现象的、我们能够确认能够检验的事物,只关心对我们有用的事物。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有精确的知识,它不关心超验的东西。

      组织,与破坏相对。实证哲学是建设性的,它不像旧哲学那样,只是批判,而没有建设。

      相对,与绝对相对。在这里,人类必须放弃对绝对知识的追求,放弃探求终极的目的和来源。因为,任何知识都是与我们个人的身体结构状况相关的,任何知识都受制于我们社会的状态、发展程度,即知识总是相对的,它总依赖于、相对于人类的结构和状况而存在,不存在此种状况之外的绝对知识。因此,在哲学上应当放弃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

      为了预测而观察。实证哲学之所以强调认识对象和知识的可观察性,是为了进行预测。预测的目的是为了根据普遍的自然规律,研究现状,以便推断未来,从而为人类服务。(注: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马斯洛曾在其《科学与科学家的心理》(注:马斯洛:《科学与科学家的心理》,邵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中列举了近代以来的正统科学的种种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下面我们主要根据马斯洛的论述,加上我们的一些理解予以概括。

      追求客观性。在实证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追求客观性的科学精神。人们在研究一个对象的时候,必须抛掉自己的任何主观臆想和情感,由此达到的认识结果必须不具有任何个人的色彩,以便能够认识事物自身的本来面目。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认识主体就必须与其对象保持距离,他只能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中立的、不带有任何偏见的观察者、旁观者来进行认识,这被认为是科学公正性的一个标准和证据。客观性在科学上的具体表现被称之为“事实”,科学家的工作最终就是要弄清事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