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流程中的哲学变革

——浅论全球性哲学走向的现实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海荣,广西区党委宣传部理论处,广西 南宁 530022

原文出处:
学术论坛

内容提要:

世纪之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演进,哲学思维及其所引起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全球性哲学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我国哲学观念跟上形势,使哲学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保持同步和协调,为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全新的观念保障。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 B15;B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4434(1999)05-0008-04

      哲学是时代的先导。时代改变着哲学。哲学与时代总是在互动中共同向前发展的。把握现代化流程中的哲学走向,并依据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哲学思维嬗变的新动向、新特点,调整我国哲学研究和发展的战略思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观念前提。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世界范围的哲学思维尤其是西方哲学思维演化的趋势和特点的分析,从中引出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定位和发展方略的某些现实思考。

      一、当代世界哲学思维演变的新走向

      西方社会是现代化发祥地,现代化流程中的全球性哲学转向,与西方哲学思维走向有着直接关系。西方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都不外渊源于两大原则:一个是科学理性原则,一个是人的主体性原则。当代世界性的哲学流变实际上就是这两大原则的分合转化。

      科学理性原则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理性哲学。古希腊罗马人对探索大自然的内在和谐统一性有着特别的兴趣,哲学家们坚信知识的客观性,崇尚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并刻意从中探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由此而构建了一种以科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这种科学理性思维原则经过中世纪罗吉尔·培根到近代弗兰西斯·培根等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推动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文明的火车头。所以,西方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整个西方社会全面趋向理性化的过程。而科学理性化的直接后果,在经济上导致了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以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值为尺度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科学理性原则催生了法理型的民主政体,法律理性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代表着理性的至上权威。在文化观念乃至整个精神领域,科学理性原则导致了一种“圆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取向,体现为所谓的合理、公正、和谐的理性秩序以及完美化的精神追求。这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诸流派所依据的基本思维原则。

      人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哲学演变所依据的另一个原则。这个思维原则肇始于14世纪的启蒙运动,它从科学理性原则的对立面展现出来。因为科学理性原则重视自然客体的科学理性,却忽略人作为主体的非理性因素。科学理性虽然给社会带来了财富、繁荣和秩序,却不能满足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特别是不能满足人对审美、道德、信仰等精神追求,反而会迫使人们放弃精神追求而向物欲和自然力量缴械投降,主体成为客体的奴隶,人性受到压抑。于是,一种与科学理性原则针锋相对的以人为本位和中心的哲学思潮出现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到当代的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历史主义哲学等,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主体性要求、价值为原则,发展到极端时,则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人的主体性原则是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各流派遵从的共同思维原则。

      科学理性原则和人的主体性原则曾长期处于分庭抗礼的对立不相容状态。但二战以后随着世界一体化和全球性科学大融合时代的到来,西方上述两大哲学原则开始出现了自我反思和互相融合渗透的趋势。一方面,科学理性原则不仅受到了来自人的主体性原则的批评和责难,而且其内部自身也出现了反思和分化的反理性倾向。到20世纪上半叶,由于对理性的怀疑和批判而导致了一股反理性思潮,出现了诸如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胡塞尔的现象学、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等等,这些哲学思潮实质上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性极权的批判。另一方面,同样由于出现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疾病与饥饿等社会问题,人的主体性原则也受到严厉的抨击,主张科学理性与人的主体性协调的呼声日隆,其标志是60年代出现的罗马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及其主张,它们不主张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荣,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全球性哲学背景。

      两大哲学原则的交叉对接,必然导致全球性的哲学革命,这种哲学革命的标志是哲学一体化和哲学细分化的双重演化。

      哲学一体化表现为科学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合流互补。一方面,科学哲学已不再把科学理性原则视为根本的至上原则,开始了对知识客观性和主体作用合理性的双重肯定,而人本主义哲学也不再坚持以人类为中心,开始面向自然、重视自然、从自然知识中大量吸收研究成果,使其情绪化、非理性化的弱点逐步为系统化和理性化所充实。在两大哲学主流的合流过程中,欧洲大陆的传统唯理论与英国的经验论、欧洲传统的科学主义与英美的实用主义等等原来互不相让的哲学流派开始了弃释前嫌,互送秋波。哲学上两大主张的对立状况正在渐成历史,哲学的融合与一体化趋势已势不可挡。这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又一次辩证的否定或自我扬弃。

      哲学细分化表现为:一是多元化。目前西方哲学没有哪一流派的哲学能够一统天下,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现象已风光不再,代之以多样化的“百家争鸣”,各领风骚若干年。如颇有影响的逻辑实证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都已根基动摇,很不稳定,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着分化和裂变。二是边沿化、交叉化。不同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主张之间都出现了相互的交叉渗透,形成了众多的边沿性、交叉性哲学流派,如文化哲学、心智哲学、系统哲学、语言哲学等等。三是应用化。当代西方哲学明显倾向于应用性研究,哲学家普遍关注诸如民生问题、民族问题、女权问题、决策问题、管理问题、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等等,形成了众多的哲学应用性学科,如价值哲学、技术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哲学、经济哲学、生态哲学、管理哲学、发展哲学等等。可以说,研究现实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也是全球性哲学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