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历史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淑梅,1954年生。哲学博士。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邮政编码:300071。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社会交往秩序需要和人生意义需要等诸多层级;需要结构是历史地变化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物质需要、社会秩序需要受到自然界限的限定,精神需要的补偿空间广阔;市场经济通过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间接化、普通化、社会化,使物质需要及其产品匮乏的问题得到解决,秩序需要法制化、民主化,但物化社会关系的负效应有可能诱使物欲膨胀,意义需要萎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应形成需要结构各层面之间必要的张力关系,达到需要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现实的人是有现实需要的人,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社会交往秩序需要和对人生意义的需要等,诸需要之间存在着张力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诸需要之间的张力关系相异,需要结构相异,从而使人的能力、特性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对需要的一般考察及对需要的历史发展的抽象肯定上,而是要对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历史发展进行具体的考察和研究。

      一、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内容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从自身需要出发的,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否则,人做事就毫无意义可言。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需要,由于人的物质需要是同生产实践耦合在一起的,是由生产不断满足和不断更新的,因此,是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发展之中的。“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这是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7卷,2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物质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对实物性产品的需求。由于物质产品具有分割性减少的特点,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展的历史时期,人们之间必然会形成利益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就成为人们的必需。一般而言,人总是希望生活在有秩序的社会中,过安全平和的生活。在历史上,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和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建立起国家政权,把不同阶级、集团的利益冲突控制在一定社会秩序所允许的范围内。而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之间利益矛盾的增加和激化,最终又会导致新旧社会制度和秩序的交替。

      人的现实需要、能力和活动总是有限的、不完满的,于是,人就会在心中形成使自己完善化的愿望,产生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生成意义需要,并以这种终极关怀为观照,激励人进行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意义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也是历史地变化着的。

      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物质需要是秩序需要的基础,秩序需要是人们对获取物质需要的一定社会形式的需要。秩序需要的满足、社会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减少社会内耗,增加社会生产,有利于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意义需要既以物质需要为基础,又使物质需要具有文化的含量和意义。此外,意义需要对物质欲望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以避免物欲膨胀,使之终极化、唯一化,使人失去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意义需要和秩序需要也相联系。一种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系,离不开意义需要的精神支撑。没有意义需要和追求,没有对一定社会制度合理性的认同,一种社会制度是难以维系的。意义需要不仅有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功能,而且有批判、破坏一定社会秩序的功能,这取决于意义追求的性质和内容。意义需要中也包含着理想化的物质需要和秩序需要,即使是在企图超越现实的乌托邦幻想中,也是追求一种人的物质需要充分满足、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由平等的生活,是对现实物质需要、秩序需要的限定性的一种精神超越。因此,意义追求并非高深莫测,它总是同人的其他需要的现实内容及其现实社会满足方式等有一定联系的。

      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在历史上一经形成,就成为人的需要结构的不可缺少的方面和层级,人就生活在这三种需要的张力关系之中,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三种需要之间的张力是不尽相同的,只有把握人的需要结构的张力关系及其变化,才能把握人的现实需要。

      在人类社会的低级阶段,物质需要的匮乏占主导地位,人类所要满足的最迫切的需要是物质需要,人类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生存问题,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向物质需要倾斜。社会秩序需要是实现迫切物质需要的手段,意义需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节制物欲。物质生产水平的低下,使精神想象和补偿的空间广阔,形成古代精神文化的繁盛。

      随着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发展,物质需要的满足方式市场化、社会化,秩序需要逐步法制比、民主化,受物化社会关系负效应的影响,精神需要的匮乏突出出来,意义向度趋于萎缩,精神生活出现危机。要达到人的各种需要的协调,人的需要结构的合理,就要向意义需要适度倾斜,把发展人的意义需要作为重要的课题。在未来理想的社会状态下,随着物质需要的充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会逐步淡化,秩序需要会失去政治的性质,意义需要会重新繁盛,需要结构各层面会在更高的基础上协调发展。

      需要结构的具体历史性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到各个社会结构内部,探讨不同社会结构中人的各种需要的不同特点、不同联结方式及其历史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需要的具体、历史把握。

      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需要结构

      马克思立足于物质生产的历史发展,把物质需要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历史形式:历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历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即由生产本身产生的需要,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19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0。)这是迄今为止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的需要形式。前者是在缺乏社会分工和交换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需要,后者是在拥有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的实现方式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分工不过是人的不同需要在人的活动上的表现,是从人的活动的分配上表现出来的人的需要的分化。分工只是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而已。通过分工创造出的产品,“实际上只是分工的物质存在,只是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的物化”。(同上书,第465页。 )劳动的分化,财富的增多,表现着人的需要的增多。“财富从物质上来看只是需要的多样性”。(同上书,第19页。)需要的不同历史形式,表征着分工的不同历史阶段,表征着商品交换的不同历史水平和形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