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处在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关口。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所走过的历程?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将会有怎样的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纪之交哲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关注,又总是很自然地与对21世纪的中国哲学的展望联系在一起。二者的共同交汇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并非始于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全过程,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但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这个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却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的认识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迫切了。20世纪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直接关系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构建。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表明,脱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寻找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和创新之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虽然在20世纪,人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还远未完成。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它仍然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决不仅仅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通俗化或具体应用,更重要的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发展和创新。所以,如果说,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的理解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传播,那么现在的理解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因为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创新和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中国化,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它的创新与发展是不可分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还是近20年来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反思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反思,从来没有中断过:从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到突破苏式或斯大林式的体系;从对原有问题、原有观点的质疑、重新解释或再思考到新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的开拓;从对内在逻辑顺序的探讨到对精神实质的争论;从关于出发点的争论到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到实践的唯物主义、主体性哲学的提出;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进行创新;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到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与借鉴;从理论本身的体系到教科书的体系等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是对20年来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探索的深刻总结,这也是以往人们在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所不曾有过的意义。 同所有热点问题的研究一样,虽然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我认为,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既不可能一次性地完成,也不可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或层次;既不是单纯的具体应用,更不是简单地通俗化。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在社会现实的层面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使之成为当代中国人解决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问题的思想武器。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在这个层面上是最为成功的,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中国人不仅成功地回答和解决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还初步回答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还是初步的,还需要不断深化和进一步探索。另外,客观实际总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要求我们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新的结合。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应当克服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涉及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不应当关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结果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为从书本到书本的所谓“学院派哲学”;另一种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诸多具体学科一样,应当追求所谓的“实用性”或“直接效益”,其结果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纯粹的“实用哲学”。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需要关注生活和实践,为实践和生活服务,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但并不能成为解决生活或实践中的所有问题、包罗万象的万能式“灵丹妙药”。 其次,在学术观念的层面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结合,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再塑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灵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和代表,与中国自己固有的哲学与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中国自己的哲学与文化之中去,使之从外来的哲学转变成中国人自己的哲学,从而植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一直是20世纪中国的哲学家们追求的基本目标。因为孤立于中国自己的哲学传统之外,脱离开中国文化的土壤和氛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不可能实现中国化,而且根本就不可能在中国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