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的动态结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耿新建 河南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探索性实践、创造性实践、变革性实践和生产性实践。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实践的四个类型表现为历时性的四个阶段,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实践的四个阶段转化为共时性的四个类型。实践的四个阶段或四个类型具有不同的性质、目的和特点,对主体有不同的作用,对人类文化有不同的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并不是意味着它不能被分析。实践活动具有纵向的实践阶段和横向的实践类型,而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类型是纵向的实践阶段被社会平面整合的结果。因而从实践过程中的动态结构可以发现实践类型的存在。

      人类为生存而实践,直接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原始出发点。但是,随着人类生存活动的复杂化和结构化,直接需要被分解和演化为需要结构,从而实践活动也被结构化。实践活动的目的被分解为求知——求用——享有——积累这四个阶段性目的。由不同目的决定,实践过程的四个阶段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具有不同的性质、对象和特点。实践过程的发展是以上一阶段的目的达到,把结果变为下一阶段的起点而进行下去的。本文把实践活动中依次出现的四个阶段划分为实践活动的四个类型,即探索性实践、创造性实践、变革性实践和生产性实践,并对实践活动的动态结构作简要分析。

      人类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是探索性实践。人与客观世界建立主客体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目的是认识客观世界,使主体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同一过程,在本质上认识就是一种实践,即探索性实践。感性认识与实践过程是同步展开的。理性认识作为实践的对应范畴而存在,就像被实践牵拉的风筝,它是实践活动历史和现状的标志,是被相应的实践过程规定了的精神存在状态。因此,看似远离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其实也在实践活动当中。主体以认识世界获得客观的知识为目的的实践即探索性实践。

      探索性实践表现为尝试活动、调查工作、探险活动、科学实验等活动。学习活动是现代文明中的一项普遍的、基本的活动,它也属于探索性实践的范畴,或者说是准探索性实践。学习过程是人类经验设定了的通向知识目标的道路,它以特有的途径重现以往人类探索活动的历程。现代人必须以这一准探索性实践为起点才能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探索性实践活动。

      探索性实践是非功利性的实践活动,并不解决现实中提出的“怎么办”的问题。它虽然是以现实实用的问题为出发点,但它不是朝向方法、技术的方向去解决问题,而是向逻辑必然性、相对终极原因、文化普遍性的方向发展从理论上回答问题的。因此,探索性实践好像要从现实之中超越到现实之外,是现实实践活动中一种否定自我、否定现实的力量。探索性实践是作为认识的手段而存在的,对实践活动的过程来说,当主体的认识目的达到,或者说认识结果相对地满足了实践活动向下一阶段转化的需要,探索性实践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从现实实践活动中退出来。

      探索性实践具有客体的性质,实践活动是客体展开的过程。客观知识指的是存在于客体之中的那些东西,它是以那个样子存在的,怎样获得这些知识,不是按照主体的意志而实现,相反是以客体的“意志”为转移。这一过程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沟通、共存的基础,如果没有客体性质的探索性实践,主体就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就有可能把主观意志视为客观规律,用人类文化代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主体在探索性实践中呈现出受动性特征。主体的现实性不是本然的存在,而是在探索性实践过程中由客体给予的。主体能动性在这里也不是实现人类本质和超越自然。相反,它是作为人类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然,从而自觉地与自然建立共存关系的力量,是对主体的与客体相对立的盲目性存在的否定。主体和客体是实体分化的结果,因而它们虽然对立起来,却具有更深刻的统一性。所以,费尔巴哈认为:“自我不仅是某种能动的东西,而且也是受动的东西。……自我的受动状态是客体的能动的方面,正是因为客体是能动的,我们的自我才是受动的——不过,自我不必耻于这种受动性,因为客体本身也构成我们的自我的内在本质的属性。”(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 第9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在探索性实践中,客体消除了主体的“自我中心”的存在状态,否定了它的空虚性和盲目性,为主体展示了它的真实图景。这一历程对主体好像是制约,但却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能动性本质建立了基础,也为实践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范围。

      主体在获得了客观知识之后,探索性实践随着目的达到而退出实践过程。主体在根本目的驱动下开始了新的实践阶段——创造性实践——它以创造理想客体为目的。在探索性实践中,主体虽然建立了客体,但它是自然客体,还不能作为主体生存的栖息地。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就在于它以文化为生存方式。文化是理想客体的产物,创造性实践是直接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使人类生存于其中站立于其上的实践活动。

      创造性实践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表现主体的能动本质。主体在探索性实践的结果中把握了主体活动的可能性和依据,从而主体能够在这种可能性中通过创造性实践建立起理想客体。理想客体是属人的,是超越自然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主体从自身需要和客观可能两个规定中建立理想客体,在这一范围内,主体活动,尤其是意识活动是充分自由的,是自由意志的活动。在创造性实践中,主体可以从自然客体中寻找启发,可以在观念上建立模型,可以运用人类智慧的一切形式,可以在实践中试验,等等。总之,这时主体只遵循创造的逻辑,从全部已知的可能性中建立理想客体。理想客体的建立过程是主体能动本质最高的实现。创造性实践所带来的是“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观念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创造性实践是主体能动本质的实现,而劳动过程则体现了主体的能动的本质属性及其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