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剑杰 南京市委党校哲学室教授(210001)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笔者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比较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文本的原意和基本精神,比较正确地反映了这一哲学在一个半世纪以来所受到的实践检验的结果,比较全面地吸收了2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规定性的讨论中产生的各种合理意见,具有比较高的对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解释力和引导力。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近20年的讨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确切表达”(注:参见肖前等主编的《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本人对此观点表示赞同。

      第一,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他们的哲学时所实现的根本变革来看。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当然是对立的,一则主张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派生性,一则主张世界的精神性和物质的派生性。但是,他们都不了解人的社会实践,不了解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不了解这一世界在人的实践中被改造、被创造的发展性质;因此,它们之间的对立是抽象对立,而在不懂得社会实践这一点上,却是“两极相通”的。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就是批判并超越了这种抽象对立和两极相通,确定了与旧哲学根本对立的以生产劳动观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实践观,进而科学地理解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和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尤其是创立了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我在这里没有援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因为文本上的观点是那么确定,是没有留下别解的余地的。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内在关系来看。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一个判断是中国哲学界所普遍认同的,这就是:“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页。)但是,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绝不是孤立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认识论。如果在世界观中没有实践论的核心,只是抽象地确定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那么到认识论,就会突出反映论,即使谈论实践观点也是不彻底的。过去使用的教科书中,没有实践中主体客体关系的价值论研究,不讨论价值判断、价值真理、价值选择问题;更没有主体如何改造世界的规范论研究,不讨论决策设计、意志选择、实践反馈问题。就是说没有贯彻实践观点。再者,有怎样的历史观就有怎样的认识论。说实践观点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不同时承认实践观点是历史观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这完全不合逻辑。由此可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有组成部分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基础和核心,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百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及其历史命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坚持实践论的核心地位。人们也许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否证。其实,恩格斯在这本书中,写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自然史导论”,他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是“自然辩证法”的终篇,它解决了劳动、实践的发生学问题。他还写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自然过程论”。在他的文章中精辟地说明了人从动物界的两次提升。劳动使猿变成人,人以自己的生产劳动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生产实践所导致的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又将使人根本摆脱生存竞争的动物性,进入自由和自觉地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他还写了实践论的“自然环境论”。人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人能够改造自然界,但人又必须尊重自然环境的客观实在性和对于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制约性。恩格斯关于“天文学中以地球为中心的观点是偏狭的”,但“我们的整个的公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是绝对地以地球为中心”的论点已经证明,人是研究自然的主体,现实的自然界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的自然界。也许从前以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否证。其实,列宁的哲学思想应当作为过程来理解,他在1914年俄国革命逐渐迎来高潮、革命已经成为直接实践任务之后的哲学著作才是他的成熟的著作。而在这些著作中,列宁真正全面地强化了实践观点。《哲学笔记》关于逻辑和辩证法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和结论”的观点,关于人的认知结构是实践中造成的“逻辑的式”的观点,关于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之统一的观点,关于主体和客体之统一必须经过双向扬弃才能实现的观点(注:参看《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第186页,第182页,第178页。), 使认识论成为真正彻底的实践论。同时,读列宁著作也不能限于他的哲学专著。他的其他著作中的哲学内涵由于贴近实际生活,往往更能表现他的哲学本意。例如,《关于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一文应当看作是实践论的历史观的杰作。在这篇文章中,列宁称只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人是“留在预备班的唯物主义”者,认为解决宗教问题不能限于批判有神论,而必须着眼于历史实践的具体要求,要团结宗教徒去完成确定的实践任务,也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人们的观念才能够逐步转变。在《再论工会、目前形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中,列宁明确地陈述了他的实践论的世界观。他说,实践是“事物同人所需要的它的那一点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注:参看《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这就是说,现实的世界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物的关系世界。也许人们还会以毛泽东、邓小平著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提法来否定“实践唯物主义”。但是,如果不是看词句而是看实质的话,那么,毛泽东、邓小平的哲学的实践论核心是如此明晰,把他们的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一点也不错。邓小平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完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由本体论转向实践论正是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基本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