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若干热点问题观点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周尧 安徽省委党校

原文出处:
理论建设(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都得到进一步拓展。现将若干热点问题研究的学术观点作一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传统理解。近年来,哲学界的一些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重申与阐释。有的学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不能丢,辩证唯物主义是一门科学,不可能推翻,其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群众观点、反映论,等等,是不会被推翻的,也不可能推翻,而只能发展,且必须发展。那种以人类认识过程,以实践过程,以马哲史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是站不住脚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两部分,即世界观和认识论,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也是一个部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含一系列原理,如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法的规律及各对范畴,这些原理是经过人类实践千百万次检验而建立起来的,他们提供了作为整体的宇宙的真实图景及其规律,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宇宙的整体,因而,它是一门科学。(注:黄楠森:《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有的学者认为,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就不可能自觉地、坚定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动摇。那种否定哲学的基本问题,否定客观实在的客观性,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否定真理论的唯物论、辩证法,否定历史决定论,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否定阶级分析法的观点,是非科学的,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动摇。(注:陆魁宏:《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5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体系,虽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及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及大量马克思手稿的出版,这一体系的弱点也日益严重地暴露出来:第一,它把马克思哲学二元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讨论存在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讨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实对于现实的人类这一实践与认识主体来说,既不存在不以社会存在为媒介的存在,也不存在超越社会意识的意识,在马克思那里,存在体现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哲学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一元论哲学;第二,它把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范畴都抽象化了。因为这些理论都是放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讨论的,而人、社会这样的问题,又是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讨论的,以这种方式来讨论这些理论,它们只能是抽象的;第三,它磨平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的差异。传统的教科书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一开头就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来谈论世界的物质性,这不正是把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唯物主义化吗?第四,它蕴含的“推广论”是难以自圆其说的。马克思并非先研自然,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再研究历史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其实马克思哲学观的重心始终落在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强调,彻底的唯物主义是不应该脱离历史的,并不存在从一般唯物主义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桥梁。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在研究自然时,他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精神,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法哲学》和《现象学》的解读,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从一般唯物主义出发来倒转黑格尔。总之,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注:俞吾金:《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学术界》1998年第1期。)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此种观点的讨论在国内哲学界起始于80年代。此种观点的重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如下论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事物的现状”。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实践活动,其首要任务就是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再现人类实践活动及其过程。实践唯物主义的性质是以“实践”为建构原则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正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现存世界”,并以“实践”为原则来建构世界观,从而在对实践活动的全面把握中求得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因此,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实践观,更重要的是一种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职能是为改造世界提供实践方法论,实践唯物主义所关注的不是宇宙本体以及“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它关注的是“现存世界”的本体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人类改造世界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提供方法论。我们强调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这并不是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征,但重要特征是从本质特征中引伸出来的。总之,实践唯物主义从总体上、根本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注:杨耕:《“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有的学者认为,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和超越于一切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最根本之点。以唯物主义的能动性观点科学地理解和解释实践,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前提,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人的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时代特点,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于人的优先地位和基础地位,承认“天择”对于人的活动的前提意义,同时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选择、创造对于感性世界的影响、作用,强调“人择”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和人的特性。(注:欧阳康:《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规定的若干思考》,《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6期。)还有学者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的成果不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即辩证唯物主义,而是从实践和实践主体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除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视野、新内涵和“改变世界”的新功能外,它的新还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它是唯物史观的新起点;揭示了“唯物”之“物”的新含义;突出了实践者即人的主体性,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平衡;承认历史发展的多因性和非线性规律;对辩证法的作用领域提出新的理解,更强调实践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注:张奎良、宁丽娜:《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新在哪里?》,《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3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