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需要问题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士发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430072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人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需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哲学界的关注,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本文想就近年来需要问题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作一综述。

      一、需要问题的提出与需要的概念界定

      1、关于需要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从理论上说,需要问题原本是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行为科学等具体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但由于需要概念本身内涵的一般性与普遍性,且随着对人的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等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化,需要被提升为一个哲学范畴,并成为探讨人的问题的逻辑与历史的起点。

      还有的学者认为,从现实角度看,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往人们倾向于对矛盾双方的生产力一方的研究,但对矛盾的另一方——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研究不够重视,这是不全面的。要科学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就必须研究现实中国人的需要问题。

      2、关于需要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术界对需要范畴的界定较为典型的主要有如下七种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另一种观点认为,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需要是人生存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依赖关系。

      第四种观点认为,需要是指主体对其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客观要求及其主观反映。

      第五种观点指出,需要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这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

      第六种观点是,需要是生物体、人为维持内部及其与环境的平衡状态而产生的一种动态依赖关系和倾向。

      第七种观点认为,需要是人与生俱来、通过活动不断产生,以矛盾状态表现出来并以交换关系为满足方式的人的生存状态。

      以上七种意见中,前三种分别是从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社会学的角度概括的,虽然角度各异,但至少以下两点是共同的:一是它们都将人作为需要的主体;二是肯定了需要是主体对一定对象的要求或依赖。后四种观点则是在前面具体学科归纳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概括的,它们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首先,它们的分歧集中在对需要主体与需要性质的规定上。有人认为需要主体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而有人则认为应将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体排除在外。对需要的性质,有“反映说”、“关系说”、“倾向说”及“状态说”等,根本分歧在于对需要性质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持不同意见。其次,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看到了需要与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密不可分,从而肯定了需要有客观必然性的一面。此外,它们虽然在需要主体上有分歧,但都承认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需要有着本质不同。

      二、需要的基本特征与表现形式

      1、关于需要的基本特征

      论者大多认为,需要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第一,客观必然性。因为首先,任何需要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作为诱因;其次,需要的内容也是客观的,都是人生存发展的必然产物;最后,满足需要的方式以及所运用的手段同样是客观的。第二,社会历史性。人的需要是在社会历史中产生、发展和实现的,其主体人、具体内容以及满足手段与方式也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第三,主观能动性。其根源在于人的需要总是通过人的意识来实现的。第四,相对层次性。从需要的历史发展过程看,有生存、享受及发展需要三层次,一般而言,只有相对满足了低层次需要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当然,这又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第五,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这是由满足需要的方式和能力——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所决定的。

      还有论者认为,就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比较而言,人的需要具有以下三种基本特征:(1 )动物的需要是天生建立在肉体机能上并受其制约的,而人的需要则是由人自己创造并可超越其机体限制的,正是这种超出自己机体限制的需要才真正表现为人的需要。(2 )动物的需要是狭隘的、有限的,因为它以自然提供的为满足;而人的需要是丰富的、无限的,因为人创造自己的需要为需要开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3)人类各种需要的满足都要经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因而实践活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即人们对实践活动的这种“功能性对象的需要”,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2、关于需要的表现形式

      有人认为,需要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从其起源看,可分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从其功能与表现形式看,可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其主体构成看,又分个体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以及类需要;从需要内容与性质看,有显性需要和隐性需要之别。

      不少人认为,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概括,可将需要分为三种形式: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及发展需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也有人认为,从需要的层次看,它表现为生存需要、情感需要、服务需要、社会需要、享受需要及发展需要六种类型,它们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既属个人、也属群体、社会以及整个人类。

      还有人认为,从动态角度看,需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基本需要与新的需要,它们分别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且是需要动态循环链中一个完整循环节的两个端点。

      三、需要与人的本质及人性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因为:其一,人的本质力量是强烈追求人的需要的力量,其确证就是人的需要的对象化,即人的需要的满足;其二,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根据;其三,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都是需要者,需要同时是这两重性的人的统一的本质;其四,人的需要是人们的社会联系,是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变化的动力与根据,一切社会关系正是人的需要的产物。所以,需要是人的更深层次的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