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与世界上一切其他存在物不同,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然而,尽管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对于自己是什么都能明确地回答说:“我是人”,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人是什么?”就往往不能确切地回答。为什么呢?因为,与世界上一切其他存在物不同,人还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并不满足于既有的现实生活和存在状况,并不停留在已经成为的东西和已经成为的样子上,他总是力求创造新的生活,创造新的存在状况,使自己在规定性上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也就是说,人是一种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物,因此也就没有一种绝对标准的所谓人的存在状况和绝对标准的所谓人的规定性。 如果说“人是什么?”也就是指“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规定性”也就是指“人的本质的规定性”,那么,既然人是一种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物,那也就意味着,人对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规定性的探索也不是一次定论的,它也处在未完成中;这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它具有可变易的特性。 纵观全部哲学发展史,似可发现,变易着的人的本质论呈现出三种形态。 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人的本质被规定为理性。人类出现在这个对他说来的陌生的世界上,为了求得生存,首先就要适应这个世界,而要适应这个世界,就要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人类又并不仅仅满足于生存,他还要发展自身,即以自身的创造力去影响和作用这个世界,而要这样做,更需要认识这个世界,获得这个世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由此可见,正是因为人类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才要求人类不停地去认识这个世界,把认识世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那么,人类依赖什么手段去认识世界呢?这一重要的手段就是人所特有的理性。理性,就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认识论的研究表明,人类认识世界先从感觉开始,经由知觉形成表象,然后运用抽象思维获得概念,由此进入理性运作,在概念之间形成判断,在判断之间进行推理,最后得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二千多年来,人类的理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几乎形成了整个世界无所不包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正因为此,理性成为人的本质的最早的妥当的说明,而德国古典哲学则是这种说明的最高典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代哲学的终结者和现代哲学的开启者,它继承了近代理性哲学的优秀成果,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维能动性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自然界客观实在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论哲学。马克思发现,哲学要关注人的生活状况,唯物主义之“物”应包括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及其规律性,既然人类的现存状况呈现为异化状态,那就要改变这个社会,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那就也要积极地改变周围的自然界。依靠什么手段去改变社会和自然界呢?这一重要的手段就是人所具有的另一特性,即实践。实践,就是人类作用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活动。马克思还发现,不但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运用由理性所发现的关于世界的客观规律性,而且这些关于世界的客观规律性的获得也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倘若将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种形式,则实践活动就成为人类这两种活动的基础;因而,实践成为人的本质,成为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如果说在马克思之前理性哲学阶段,人类的理性活动在自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社会领域显得一片迷茫,那么,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阶段,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但在自然领域取得了更加巨大的成就,而且在社会领域随着唯物史现的发现,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改造运动,人类社会愈来愈趋向文明、富裕和人道。正因为此,实践成为人的本质的更为妥当的说明,马克思哲学就是这种说明的最高典范。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同时还内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底蕴,即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的是让人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的主人和人自身的主人,使人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个人。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学说的目的性这一重大理论未能得到重视和彰扬,而其实践学说的手段性理论则被西方现代哲学的主客二分、主征服客模式所利用和曲解。百余年来,人类的实践活动竟呈现为如下两种状态:一方面,人们对自然界的毫无顾忌的索取和利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社会的普遍富裕,而这种富裕生活不但让人日益数字化、单面化和客体化,而且也为现存社会的合理性提供了辩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哲学异军突起,提出一种关注现实人生、改善生活质量的生活哲学。那么,人类依靠什么手段去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呢?这一重要的手段就是人所具有的又一特性,即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人类之间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在自然界,提倡环境生态价值论,主张人类对待自然界,不但要作用、改变和索取;而且还要尊重、保护和养育;在社会领域,提倡自由和谐论,主张通过对话达到沟通和理解,以宽容的心态建立一种互相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看出,在当代社会,主体间性是对人的本质的十分妥当的说明,后现代哲学则是这种说明的典范代表。 由是观之,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先后提出了理性说、实践说和主体间性说。对这三种学说,首先,应当肯定,它们都具合理性。理性为人类认识世界而建立了关于世界的科学规律体系;实践为人类改造世界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富裕进步;主体间性则为维护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促使世界日益合理和人道。其次,三种学说在哲学探讨中呈现一种历时性,这就是说,在时间上出现较前的学说,其内容就显得较为单一,而在时间上后出的学说则蕴含了前一种学说,其内容就显得较为丰富。比如说,实践说包含了理性说,主体间性说则包含了理性说和实践说;它们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的统一更为充分地揭示了发展中的人的本质。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说似有着特殊意义。理性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强大武器,但理性活动的基础则是实践活动,这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说实际上涵盖了理性说。维护现今的生活质量是当代社会的紧迫需要,而马克思的实践说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则与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说相吻合,这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说实际上还延伸到后现代。从中可见,人的本质之实践说似乎具有更深层更基本的意义,只是即使如此,也不宜用实践说代替理性说和主体间性说,因为三者不但已历时性地存在,而且三者的统一,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地说明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