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1999)04—0021—23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应该自觉坚持互补性思维方式,克服“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所谓互补性思维方式,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根据不同的实践目的,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讲法,看作是互相补充的,以便全面地、历史地、具体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谓“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是指把上述不同讲法看作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总是褒扬某一种讲法,贬抑另一种讲法。这种思维方式危害极大。首先,容易导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身或相互之间制造分歧(如制造“两个马克思”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观点对立起来,让它们互相否定,自己和自己打架,从而肢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严谨而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其次,它使学术争论双方,总是用一个极端反对另一个极端,用一种片面性反对另一种片面性,只看到对方观点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对方观点的优点和长处,不能自觉地吸取对方的合理思想,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基本原理的片面理解。“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有很多表现,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和本质特征问题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什么名称最能体现这个本质特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国内外哲学界分歧很大,争议颇多。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包括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它们彼此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为前提,形成一个严整的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曾经赋予它不同的名称,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它的本质特征。这些名称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可以并行不悖。“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在这个问题上集中表现为:认为只有某一个名称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其他名称统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从而加以排斥。我认为这种观点和作法是错误的。下面就几个使用较多的名称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体现,简要地谈谈我的理解。 “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哲学的称呼。这个名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也不同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当然更不同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而是对以往全部旧哲学的根本变革,是在吸收人类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植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文化土壤中的、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全新的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呼。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既包括自然观,又包括历史观,它们在本质上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因而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对人类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所以也可以叫历史唯物主义。在普列汉诺夫那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概念,而是同一个概念的两个不同表述,涵义完全相同,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可以叫“辩证唯物主义”,也可以叫“历史唯物主义”,与后来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同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前苏联在本世纪30年代以来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使用的名称,现在很多人仍然继续使用这个名称。斯大林1938年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小册子,对这个名称的普遍流行起了重要作用。这个名称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它们之间的结合;说明唯物主义原则不仅存在于对自然界的看法中,而且存在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的理解中,因而它是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然而,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作两块(通称“板块结构”),尽管说明了这两块是不可分割的“一块整钢”,但由于认为“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内容,而不包括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则讲社会历史,实际上还是把自然和历史、自然观和历史观割裂开来了,没有实现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没有把自然看作“历史的自然”、把历史看作“自然的历史”。为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的统一,我建议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称,修改为“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上,真正实现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克服“板块”结构的弊端,并非易事。近些年来人们作了探索、尝试,但大都不太成功,今后尚需继续探索、尝试。在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以前,继续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称,也是无可厚非的。 “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当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呼。从发展趋势来看,赞成这个名称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这个名称体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及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它表明,实践是整个人类现存世界的基础,对对象、现实、感性既要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又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表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人的思维的客观的真理性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表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根源于革命的实践;表明实践是人和自然、自然史和人类史、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统一的基础;表明哲学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改造世界;表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动力源泉的;等等。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本性,展示了无产阶级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创造未来新社会的美好理想,所以马克思把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说明科学的实践观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又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既与唯心主义、又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