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与人道主义的哲学观念

——重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 者:

作者简介:
丛大川 大连水产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教授 大连 116023

原文出处:
理论探讨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时下我国哲学界正兴起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解释派别,即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派别。这一派别的一个主导性观点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异化史观和实践的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尚属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清算了人道主义的残迹,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上的结构性革命或格式塔变换。通过对《形态》的重新解读,我取完全不同的解释,认定《形态》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仅仅是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观点,而不是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念。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念在这里依然是也只能是实践的人道主义。

      1

      要讨论《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点还是其哲学观念,马克思的哲学观念是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还是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这首先要确定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它与传统哲学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对此我近期发表了数篇文章进行讨论:我以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为划界依据,划分了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的界限,认为马克思哲学扬弃了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并把解释世界的任务留给现代实证科学,让哲学专事应该怎样改变世界的研究和设计,它实质上是为无产者和进步人类所设计的价值观念,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即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或“完成了的自然·人道主义”。我以此作为我的解释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对人类世界的把握主要应用了两种方式即科学理论的掌握方式和实践价值的掌握方式,并运用了事实认知表述和人本评价表述这两种话语方式。简约地说: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运用的主要是人本评价方式由此萌动出自由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运用这一自由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对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了现实的批判,从而发现了这些制度背后的物质利益这一科学问题,由此引发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马克思一方面萌动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和理性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人的自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自由人本主义,并以此为精神武器对德国现实进行批判,设计了实现“社会自由”和“全人类解放”的哲学价值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诞生地和秘密所在,科学认知、人本评价及生命审美方式破土萌发。一方面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研究并扬弃了国民经济学的所有前提和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科学假说和唯物主义的经济科学和历史科学理论。另一方面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认识你自己”的人的学说,从自然、社会、精神诸方面揭示了人类的存在、类特征、类本质,创立了真正的“人的科学”。以此为科学基础,马克思从人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出发,对资本社会、劳动实践进行了批判,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异化理论进行了扬弃,创立了人的异化劳动论和人本异化历史观,进而设计了扬弃人的异化复归人的本质的实践人道主义或完成了的自然—人道主义哲学价值观,即哲学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观。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高度自觉地认识到,“解释世界”的问题已不再是现代哲学的任务,而应是现代实证科学的任务,现代哲学应专事应该怎样“改变世界”的问题,由此马克思终结了以解释世界的本体为己任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和解释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认识论思维方式。

      此时马克思面临着两大思想使命:首先是人类的历史和现存到底要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解释和描述,其次是人类世界到底要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这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2

      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的历史及历史创造的前提是什么?当下的市民社会和道德、宗教、哲学诸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什么?人的意识和人的生活当下的关系怎样?对此的解释,“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都是可以理解的。青年黑格尔派则批判一切,到处用宗教的观念来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0、23页。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也就是用他们的思辨哲学中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类”、“唯一者”、“人”、“人的本质”、“人的王国”之类的抽象概念来解释历史和现存,把此类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是宗教推崇为历史的动力。于是,要实现社会的变革和革命,只需在这些纯粹的思想领域进行“革命”就可以了。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们提出了一种道德要求,要他们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23页)这些用“震撼世界”的“词句”来实现社会变革的“思想勇士”、“实际上是最大的保守分子”。他们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论敌。从哲学层面看,这些哲学家们固守传统哲学解释世界的方式,用思辨哲学的概念和体系来推演以至取代德国的感性现实,用哲学的批判方式取代科学的实证研究,用“历史哲学”来取代“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类观察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称之为“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在对自然的认知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功,由此所产生的自然科学已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无疑受到了这种实证研究方法的影响,认定对实践活动及社会历史的解释和描述,必须用实证的科学方法来取代传统哲学的解释世界的思辨方法,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如是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已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销声匿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间的连贯性。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对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和公式。”(31页)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哲学从观察、解释和描述人类历史这个领域中驱逐出去,将这个领域留给了“真正实证的科学”。恩格斯后来更明确地说,哲学从自然和历史领域被驱逐出去,这两个领域已经归入“实证科学中去了”。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只能是实证科学的任务,思辨的哲学在这里已经失去了独立生存的环境。在这里有价值的是真正的科学知识,而不是关于“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哲学思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