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一生中重要转折时期复杂的思想总结,在这里,传统的精华和自我的创造、形上的思辩和形下的实证尚未完全有机统一,包含多个理论层次、多重节律。但就其主旋律来说,是一种人类学本体论沉思。 《手稿》中人类学本体论沉思呈杂乱状态,本文意在赋予其以条理化的系统形式,阐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 一 凡物皆对象性存在——存在论分析 人类学本体论是关于人类的本质、生存状况、生存目的、活动、价值等的本体论。那么,关于人的生存本体论如何可能呢? 当我们问人是什么、人如何存在时,其实还有个前提:存在物怎么存在?人的斯芬克斯之谜是存在之谜的一个子系。人是宇宙万物中一类存在物,这种奇特生命之根深深植于存在之本。存在是生命、人的逻辑先在,因而也是人的自身当下形式。存在物的存在论结构是生命、人生存方式中先验的深层本质结构。不从存在物的存在论看人,人便失去了元本体论的逻辑基础,一般存在论研究是人类学本体论研究的必要准备工作。 在《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一章里,马克思多次离开人的思考而走向对存在物、定在的一般分析。 1、定在存在的对象性 马克思反复地论述一个原理,即“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68页。 )对象性关系是宇宙中自然的普遍的基本关系,世界是一张对象性关系之网。任何存在物要活动,要进行对象性的活动,首先就得有对象;而且它自己也是别物的对象,是对象性存在。任何事物在这张网中都没有宇宙论上的本体地位。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制约的,互以对象为前提,因而都是受动的,没有绝对主体。于是,存在本体论走向非本体的存在论,抛弃了传统的实体本体论。 因而,建立了深刻的唯物主义前提。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中,理念、自我意识是绝对的本体、绝对的主体,是超对象性存在;对象不过是理念、自我意识的外化,是绝对主体运动中异化的结果因而是必须扬弃的环节。马克思说:“假定有这样一个存在物,它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唯一的存在物。”(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1页。)“非对象的存在物, 这是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出来的,亦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即抽象之产物。”(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 第122页。)凡物都是对象性存在,这是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实体本体论唯心主义所作的深层基础性批判。彻底的唯物主义必须建立在一种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分析的基础上,必须深入到定在、殊相与存在、共相的关系中才能加以彻底地阐明。 2、对象性关系是受动—能动的互动关系 因而,定在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此物—它物”是此物存在的先决性的整体结构,是存在物的二维本体论结构。这一结构又可分为二个逻辑环节。第一环节是它物—此物,乃此物的受动;第二环节是此物—它物,乃此物的能动。受动与能动不可分,这就是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只是这里的能动、反作用尚具有自在性,还未自为化,受动—能动仅仅是原始的机械同一。互相作用是宇宙普遍的关系。对事物存在的这一开放性整体结构,《手稿》说:“对象性的存在物……所以能创造或创立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为对象所创造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0页。)。互相作用者是互相规定的。 3、互相作用是否定、肯定的价值关系 因而,在存在论的价值论上(非社会价值论),此物—外物的互相作用是原本的价值关系,其内涵即否定肯定关系,在存在价值论层次上,所谓价值,就是它物对此物的否定(负)或肯定(正)性作用。这里,价值是普通的对象性关系,而非主客体关系。价值关系是宇宙普遍的基本关系,它物是对此物的否定性力量,同时,它物也是对此物的肯定性确证力量,正负二重价值是并存的。此物是本位,它物是此物借以存在或显示力量的中介。《手稿》举了太阳与植物的关系来说明论点:“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保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作为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作为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而是太阳的对象一样。”(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1页。) 生命的存在已具有目的性了——不管是潜在的无意识的还是明确的自觉的,追求正价值、肯定自身、确证自身就是其生存目的,是生命的本能冲动。 “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他还是属人的存在的物……人也有自己产生的过程即历史。”(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22页。)人是走出自在状态的自为定在,是能在。由此, 存在论走向实践的人类学本体论。 二 实践的人类学本体论 1、对象性的人是自我肯定的欲望者 首先,人是人类学本体论的本体。什么是人类学本体论的本体呢?马克思未明确规定,他只是说:“如果人的感觉、情欲等等不仅是(狭)义的人类学规定,而且是对本质(自然界)的真正本体论的肯定……”(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03页。), “只有借助于发达的工业,也即借助于私有财产,人的情欲的本体论的本质才能充分完满地、合乎人的本性的得到实现。”(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03页。 )“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这里,马克思把人的非理性情感、欲望当作本体力量。那么,本体呢?很明显,人类学本体论的本体只能是人,并且归根结底是作为个体的人。其中可分为先天性本体内容即人始源的非社会性的感性生命存在与后天性本体内容即人内在的主体性力量如理性等,至于历史淀积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则具有先天后天二重性;而实践则非本体的构成部分,只是本体活动的方式而已;不存在实践本体论。个人是实践的人类学本体论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