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海哲学文存》(以下简称《文存》的出版,是近年来哲学界一件值得注意的大事情。《文存》集中地展现了高清海先生的思想轨迹,展现了一位“爱智者”如何用他的思考伴随了我们民族这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文存》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自非区区一篇小文所能尽述,笔者这里只是想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从思想与思想者所存在于其中的生活方式关联的角度,对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思考的轨迹与意义略加描述。 一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必定以对民族命运以及人类命运的形而上学关切为内容,而又同时必定表现为一种密切相关于现实生活的理论形式。就高清海先生而言,其形而上学关切是从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精神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的。因而,要理解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探索,要理解他的思想发展,便须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变化这个大背景;而为此又须在理解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内在关联,以及实践方式的转变对新的思维方式的要求的基础上,理解这一理论体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如果我们不把思维活动抽象化,而是看成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就不难证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是必然地内在一致或同构的。一定的思维方式必然对应于、匹配于一定的实践方式。反之亦然。一般认为,哲学从古至今经历了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和现代哲学(关于现代哲学的趋向或基本特征,有人称之为语言的转向,亦有人称之为人学或实践哲学,笔者则愿意将其称之为人类学思维范式)三大发展阶段,而决定这一变化的,正是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匹配关系。实践方式亦即“做”的方式。“做”有两个方面,一是“做事”,涉及人与物的关系:一是“做人”,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事的产物为物品,而做人的产物则为社会交往关系或社会组织。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人类有两种可能的“做”或实践的方式,一是有机性或笼统性之做,另一则是无机性或构造性之做。有机性地做事之典型是农业生产,做人之典型则是基于自然血缘关系或拟血缘关系的共同体交往,合起来就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实践方式。在这种做事做人方式中,人的活动一般并不改变对象本身,而是顺应对象的存在规律,从外部予以照料、改善。在这种情况下,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对人而言便必定显现为一种现成的存在,即一种超乎人力的“实体”或“本体”。与此种做事做人方式相匹配,人们的思维方式自然也只能是一种有机的、笼统的、顺应的方式,亦即一种“实体性”或“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无机性地或构造性地做事之典型是工业生产,做人之典型则是基于自觉的利益关系的联合体交往,合起来也就是以工商或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实践方式。在这种做事做人方式中,人的活动不仅触及了对象自身,而且一般地按照人的目的重新构造了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对人而言便不可避免地显现为一种人为的、构成性之存在,即作为活动主体之产物的存在。与此种做事做人方式相匹配,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就自然地会是一种无机的、构成性的方式,亦即一种“主体性”的思维方式。显然,古代哲学之为一种实体性哲学,之以本体论为中心,正是因为这种哲学是与古代的实践方式或做事做人方式相匹配的;而近代哲学之为一种“主体性”哲学,之以认识论为中心,亦正是由于这种哲学是与近代以来的实践方式相适应的。海涅曾说过西方哲学是一种主体性思维,而东方哲学是一种实体性思维,这种不同自然只能从各自所匹配的实践方式的不同去理解。近代哲学革命的实质,就在于从实体性思维方式向主体性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所谓启蒙,亦正是启主体性之蒙,启自我意识之蒙。 进一步看,近代以工商经济为基础的实践方式虽然一般而言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但却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启蒙所承诺的华美约言并未实现,主体性的高扬也带来了主体的异化。这就促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既能保留近代实践方式之利,而又能克服其弊的新的实践方式。与这种实践方式相呼应,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既吸收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之启蒙精神,而又力图超越近代哲学之缺陷的思维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包含着启蒙精神与对启蒙精神的超越或者说后启蒙精神双重因素,主体性思维方式与后主体性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的思想体系。 然而,由于历史运动的错综复杂,企图超越近代实践方式的社会运动没有在这种实践方式已经确立的西方国家获得成功,而是在尚未确立这种实践方式的东方国家取得了胜利。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被建立起来了,但它并不是对于市场经济实践方式的超越,就其基本类型而言仍是自然经济实践方式的一种变体。与这种实践方式相匹配的自然只能是一种实体性哲学。但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并不是实体性的,那么,对之进行重新解释便是不可避免的。这便最终做成了以斯大林解释为基础的教科书体系。而这一切就构成了高清海先生这一代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实践的和理论的前提。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原本形态而言,是一种以主体性为主导精神的思维方式,但为与一种类自然经济的实践方式相匹配,却也不能不将其实体化。因为一种类自然经济的实践方式,若无相应的思维方式作为精神支撑,是不可能正常存在的。对于类自然经济实践方式而言,一种主体性思维方式是与之格格不入的,从而是有碍于其正常存在的。因此,在类自然经济实践方式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条件下,对于这种实践方式而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体化,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因而这种实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体系也应当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存在形态。既然这种实践方式不允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体化之外的解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可能且合理的思维方式便是在实体化解释体系的范围内将这一体系完备化。我们看到,高清海先生在其哲学思考的第一个阶段,所做的正是这种完备化工作。这也是当时许多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工作方向。但是,即便在这个阶段,高清海先生哲学思考的彻底性、深刻性也已经凸现了出来。这就是他与刘丹岩先生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说到传统教科书体系的不完备性,最为根本的便莫过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两大块并列了。这种并列无论从理论的内在逻辑看,还是从体系构造的美学角度看,都是不合理的。刘、高两位先生抓住了这一根本的不完备性,试图将两大块一体化为一块“整钢”,可以说抓住了旧体系的要害。当然,他们当时所主张的也只是在实体化解释的框架内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即将历史唯物主义统一为辩证唯物主义,而将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那些过于实证化的内容划归社会学。而且,仔细考察也会发现,在实体化解释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的一体化也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这是因为,在辩证唯物主义之中所说的“物”与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所说的“物”是根本不同的。前者乃是自然之物,现成之物,而后者则是社会之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要将两大块合并为一,若不能将作为人类活动之物的物质性社会关系硬说成是自然之物的话,则唯一可能的方式就是把自然理解为人化自然,即将辩证唯物主义并入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而这又必须以一种实践观点或主体性观点为基础。显然,如此合一的方式与实体化的解释框架是不相容的。因而,在实体化解释体系内,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便只能以两大块的方式并列地存在着,并以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来含糊其辞地解释之。但是,既然消除两大块并列的要求必然导致实践观点、主体性观点的确立,导致以历史唯物主义对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实则为旧的自然唯物主义的改造,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高清海先生在其哲学思想发展第一个阶段上所进行的探索,都构成了其第二个阶段上哲学思考的重要契机。我们看到,正是从哲学体系的改革入手,高清海先生展开了他的哲学思考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