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名称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名称仍有争论。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其理由是,马克思从根本上打碎了那种认为观念和思想支配、统治着全部人类历史的历史哲学的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审视一切历史活动的地平线,它就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和从事一切精神活动的前提——生产劳动,并在此基础上表述了其崭新的历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贡献也正在于他创立了这种崭新的历史观,从而使全部哲学研究都沐浴在新的阳光之下。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由是,马克思从1841年的博士论文到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期间的文本,依其与实践唯物主义形成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前后相继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认为,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种实践行为,而实践又总是以人对世界的主体性为特征的。主体性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成为实践唯物主义确立的最早的先声。第二阶段,马克思通过进入“现实生活的场景”,深感哲学要作用和改造的现实具有无限的复杂性,这就刺激了马克思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的实践的主体特征,研究社会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性。第三阶段,马克思从国家政治理论研究入手,转向建立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哲学的过程。第四阶段,马克思认为,在对象化和异化相统一的实践过程中展现着对象化和克服异化相统一的实践的本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成为实践唯物主义走向最后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酝酿时期。第五阶段,马克思运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人类实践的客观历史,从中发现了人类历史活动的五个因素,即物质生产活动、不断产生的需要、家庭、生产力和交往关系,揭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世界的学说,是关于人在这种作用和改造世界活动中达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说。 第三种观点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其理由是,尽管人们提出了认识论的、实践论的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的种种论据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但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论据实际上从正面或反面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门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至少必须有三个条件:一个明确的、可以同相邻学科区别开来的对象;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原理;一个比较完整的、有着逻辑联系的思想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已经具备了成为科学必须具备的条件。辩证唯物主义中也可能会有不完整、不严密、不深刻之处,以及过时、错误之处,但如果不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前提下来发展它,而是在推翻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来发展它,那么,它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也就不再是一门科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被引入歧途。 第四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致性,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其理由是,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作了三点规定:1.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人类实践活动;2.实践唯物主义的性质——以实践为建构原则的唯物主义世界观;3.实践唯物主义的职能——为改造世界提供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并不是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又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而且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就是说,在物质实践中,人首先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动并同自然发生关系的,得到的却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从而使人成为主体,自然成为客体。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此也结合起来了。实践的观点的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重要特征都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特征引伸出来的,是这一本质特征必然展开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表现。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一种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重视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从思想史上看,康德的批判反思和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在马克思那里进入到现代形态——实践反思。在马克思哲学的宏大体系中,实践反思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凝结着以往反思形态的合理因素,不仅体现着马克思认识论的根本特征,而且预示着认识论以至整个哲学发展的现代走向。马克思实践反思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揭示出反思成为思维中“绝对的积极的环节”的真正原因,即实践活动的发展,同时,又揭示了思维运动具有“反过来思”的过程,即通过建立更高级的范畴体系对原有的范畴体系进行批判、“变形”。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揭示出思维的正向与反向两个方向的运动,从而为我们把握人类历史运动提供了钥匙。在历史认识论中,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便具体化为“从后思索”法。“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提出来的。对于历史科学来说,“从后思索”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应该说,“从后思索”法构成了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核心,它深刻地体现着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的内在统一,以“超前的意识”预示了20世纪历史哲学“合流”的趋势,即在“复活”历史本体论的基础上深化历史认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