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姚达添、黄扬略报道:目前,深圳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并形成了1000亿元的年工业生产能力和300多亿元固定资产的第三产业体系。 从1980年特区建立到1994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三成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五成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四成以上,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五成多,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六成。今年上半年,深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2%。这些都大大高于全国、广东省的平均增幅。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高。按增加值计算,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90年的1.22万元提高到1994年的3.57万元,年均递增三成。 昔日的边陲小渔港何以在15年间一跃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有关人士分析指出,首先,深圳较好地发挥了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在计划、流通、财政、金融、基建、土地、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深圳特区率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的市场主体,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结构。 深圳已初步建立了现代化市场体系。深圳较早进行了放开物价、由市场形成和调节价格的改革。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迅速发育并向专业化、系列化发展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劳动力、房地产、科技、信息等市场已初具规模。企业产权市场对促进产仅流动和优化重组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深圳特区建立伊始,就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深圳已拥有一定规模的外向型的工业基础,并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目前,深圳市33个工业行业中,有31个行业逾千种产品出口,出口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连年保持在五成左右。到1994年,已开发生产出13类246种高新技术产品,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7.2%。这个新兴城市已初步形成计算机及其软件、通信、微电子及其基础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激光等7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此外,深圳以商贸、金融、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等为骨干的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占深圳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去年为42.1%,而同期全国平均为27%。 第三,深圳大力开展“外引内联”,不断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14年间,深圳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7.3亿美元。目前兴办三资企业23000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3强。驻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已达48家。 深圳特区建立以来,从内地吸收了120多亿元的资金,兴办了内联企业7000多家,其工业产值和出口值均占深圳工业总产值和出口总值的1/3。与此同时,深圳向内地投资了130多亿元,在全国60多个城市和地区兴办合作投资项目1300多个,初步形成了内地—深圳—国际市场三点一线的生产要素流动和跨地区组合的横向经济联系新格局。 经济界人士认为,这种“三点一线”格局的形成不仅促进了深圳自身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为内地通过深圳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