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认识论就是哲学的主要课题。《庄子》中有一段有趣的认识论的对话:庄周与惠施游于水边。庄周说:鱼儿真快乐啊!惠施立即诘难:你不是鱼,怎知鱼之乐!庄周反驳: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以对手逻辑回敬,确很机智,惠施只得哑口无言,无以回对了。 古老的哲学对话给我们的启迪不仅是机智,更有意义的还在于它蕴藏着现代认识论中两个常被忽视的根本性的问题,即:什么是认识论要讨论的“认识”?什么是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 庄周和惠施所论辩的“知”,也就是“认识”,其实并不相同。庄周要知的是“快乐”这类直观的主观感情。而惠施要知的是人的认识能力,即人有无认识鱼的情绪的能力。这就涉及到什么是认识论要讨论的“认识”。另一方面,惠施说的是你庄周,而潜台词却是你庄周,我惠施都是人“类”,我们都有差不多的认识能力。而庄周的潜台词却是你是你,我是我,两不相干。于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庄周立足于个体个人的认识,而惠施却立足于人类的认识,即不同的“认识主体”。总之,在这两个根本问题上,庄周与惠施的观点截然对立。 一 本世纪20年代出现了以石里克为首,在观点上接近罗素和实用主义,通常称之为逻辑实证论的维也纳学派哲学。这个学派常被误以为是马赫、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论的余绪,实际上,虽然两者有一定历史渊源,所讨论的主题亦有相通之处,但是其哲学基本倾向却截然不同。他们反对马赫把实在视为“感觉的总和”,而承认客观事物的实在(注:洪谦著:《维也纳学派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8页。),也反对“思维经济原理”和“真理融贯论”之类否认真理客观性的观点,而坚持“命题与事实的一致”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注:洪谦著:《维也纳学派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2~47页。)。由此可见,尽管其作为一种学院式哲学流派不乏烦琐气息、形而上学的僵化和咬文嚼字,并且还不断声明他们不是并反对“唯物论”,可是其基本倾向无疑是唯物论派的。 当然,这里提及维也纳学派并非因其唯物论的倾向,而是因为他们对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什么是认识论中的认识作了系统而明确的分析,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在我们看来,这是维也纳学派对哲学认识论的一大贡献。 维也纳学派几乎把认识论视为哲学的唯一主题,并进一步把人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印象、经验,或说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划归为两大类:“体验”和“认识”(注:洪谦著:《维也纳学派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5~26页。)。用普通语言说,所谓认识,就是可以用语言、文字,乃至数学方式相当精确地表达出这种反映的内容,并可把其内容传达给他人,共享这个认知。同时这种认知又可经过——如列宁所说的,“那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品格的实践”(注: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第150页。 )的检验而判断其真伪。维也纳学派称这类反映为“知识性认识”,并指出认识论所讨论的,也只能讨论的“认识”,就是知识性认知。 与知识性认知不同,体验是由感性直观所获得的主观体会。虽然,这类直观体验通常总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对文学、艺术、音乐的品味,对山川风景的欣赏,乃至对生活的苦乐的感受,人们的体验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并且也难于用语言、文字,更不用说以数学方式精确地表达其内容。在感情方面,父母与儿女的亲情,男女恋人的爱情,都有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就是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主观体验。就以滋味说,这也是一种直观体验,不但难以解释“爱吃萝卜不吃梨”这类主观偏好,就是滋味本身也说不清。向一位没吃过梨的人,解释梨如何脆、如何甜,就是解释一万年也没法使他知道梨子的滋味。可见体验认知与知识性认知相反,这类带有主观感情的认知既难以用语言、文字精确表达其内容,并且难以传达给他人共享,更无从依据什么验证其真伪。因此只能把它摒除在认识论门外了。 当然也有建立在直观体验之上的哲学。他们强调通过主观感受,经过冥思以求得对人生、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理解。因此他们崇尚直观体验和信仰,菲薄科学和理性。宗教神学是这类哲学的古典代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也不乏其人,19世纪叔本华的厌世悲观主义,以后尼采的超人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张力,晚近海德格尔的注视死亡的本真生活、萨特的存在与自由等等。这些流派说法各异,但其共同点都是以主观的直观体验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以此导出人们感情体验的共鸣而求得认同。他们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是“不可理喻”的哲学,是非理性主义的哲学。 二 康德通过其名著《纯粹理性批判》而成为近代精细研究了认识论的第一哲人。众所周知,他把人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感性认知、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虽然理性认知被视为认识的最高层次,却因彼岸的物自体而转化为对上帝的信仰。所以后世人常说康德从理性出发到达了非理性的(宗教)信仰。新康德主义者大都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但仍坚持物自体的不可知论。 康德自称他的分析哲学为“唯心先验论”,这并非因他给上帝、信仰留了一席之地。他认为,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悟性(理性)认识都需有人大脑不依赖经验,即先验或天赋的理性能力的支持。对于感性认识需要的是纯粹直观的空间—时间框架。而对于悟性(理性)认识更需一系列被称之为纯粹思维范畴——重要者如因果性、必然性、无矛盾性、否定性等等的支持。这些思维范畴乃是先验的、天赋的,即人头脑固有的、不证自明的逻辑或理性思维的原则。其实也就是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说的“要用脑子想一想”,也就说要运用这种先验的思维范畴。说得文雅些更是“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其实这些都是康德先验论的通俗的浅陋说法。进一步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判断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推论能力也都是这种大脑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