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与一般范畴形成的历史嬗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苏晓明 青海师范大学政教系副教授,西宁 810008

原文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思维的内容、思维的方式以及思维形态的水平凝结在具体的、历史的哲学范畴之中。本文通过对个别与一般范畴形成的历史考察,以期更加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一般规律。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其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最早提出用“水”、“气”等某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来充当万物的始基。(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4页。)其贡献在于揭示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一种共同统一性的东西——一般,而且将这种一般说成是物质性的东西,这是欧哲史上最早运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性问题的最初探究。这以后出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当作世界的本源,(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12页。)把数学上的“数”看成是存在于无数个别事物之中的共同本质,并且将数夸大为先于万物而存在、万物模仿数而产生。(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37页。)其实质是将本来反映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的普遍概念——“数”独立于客观事物,而又创造万物,这就为唯心主义观点开了先河,同时也开始了割裂本来就相互联系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然而,以“数”作为世界的本原就不再是用某种直接可感触的东西作为万事万物的始基,这又比米利都学派进了一步,反映了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

      到了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将“存在”看作是万物的始基,开创了哲学研究的新方向。然而他把“存在者”看成是唯一真实的东西,把个别事物称之为“非存在者”,是不真实的,(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51-52页。)这是欧哲史上最早对个别和一般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规定。

      古希腊原子论的创始人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且原子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而构成万物的差别。(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96-97页。)不仅如此,在他看来,感性认识是以具体事物为对象,理性认识则以原子和虚空为对象,(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106页。)就是说,感性认识个别,理性认识一般。这是欧哲史上最早的将个别与一般关系深入到认识领域的初步探索。

      这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美德,而各种美德中都有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注: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第153页。)也就是说,他不仅看到了个别美德与一般美德的明确区分,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客观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个别中存在着一般,一般与个别相联系而存在。因此,他被认为是欧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个别与一般范畴的哲学家。然而,他却片面夸大了一般的作用,认为一般美德才规定那些具体美德,这又暴露出割裂一般与个别的倾向。他的学生柏拉图正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提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一般的理念构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本体世界,而个别事物的世界仅仅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注: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1版,第15-16页。)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辩证地论述了个别与一般这对范畴。在他看来,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是第一性的实体,动物和人对于个别的人来说是种或属,而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是第二实体。(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商务印书馆1959年9月第1版,第12-13页。)两者关系为:“除第一性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性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性实体里面,因而如果没有第一性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的存在。”(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商务印书馆1959年9月第1版,第12-13页。)可见,他不仅肯定了个别和一般都具有实在性,而且阐明了人别又是一般的基础,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的思想。同时,他认为,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在取得普遍判断之后,还可以从普遍判断出发推演出许多特殊的或个别的判断,这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正是对个别与一般范畴的探讨而确立了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方法,从而把个别与一般范畴同认识论、逻辑学统一起来。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围绕“共相”问题的论战,实质上是关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论战,这在欧哲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无论是唯名论还是实在论,都未能正确地解决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实在论把一般说成是独立于个别,先于个别甚至创造个别的东西,这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至于唯名论者,虽然就其承认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言,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就其否认一般的客观存在,把一般说成是仅仅存在于心灵中的概念、名词的符号而言,其观点也必然导向唯心主义。经过这场争论,使个别与一般范畴具有了确实的内涵,这就为以后的哲学家们解决这对范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到了近代,个别与一般问题逐渐由在本体论范围的探究转入到认识论范围。在原则上继承了唯名论传统的经验派认为,客观事物中并不存在一般的事物,这是为了进一步否认心灵中存在着先天的“一般”观念,使其认识论牢牢建立在从个别到一般、从感觉到概念的经验论的原则立场上。但由于经验论者是把一般理解为心灵主观上对个别感觉材料加以任意结合而成的,而这种倾向在本质上是必然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理性派则认为,个别事物的感觉经验算不了真正的认识,只有对事物共同的一般本质的认识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因而将“一般”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理性派和经验派在认识的开端和认识过程的理解上各执一端,说到底是由于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必然无法正确理解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