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过程的创见和预见

——关于流行认识论的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第虎 长沙电力学院社科部,长沙,410007

原文出处: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流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传述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见解的。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即认识既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又是对物质世界的创造。而流行的传述性认识论强调的只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没有能说明认识的创造过程与作用,没有关于支配人们创造过程的创见和预见及其借以形成的辩证逻辑格的说明,关于创造过程以及指导着创造实践过程的创见和预见等方面的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未能得到介绍和阐述。我们一直努力于作为方法论传授给人们的这样一种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创造性实践是相悖的,应该给以改造。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拙作《意识范畴新说》(注:《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认为,目前流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的传述未能准确地表达原著者的见解,对于意识的本质及其功能作用的理解都存在着偏离经典原著的地方。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进而对作为意识论主体组成部分的认识论——这自然是指目前正在我们思想界流行的认识论——作了一次认真的反思,下面提出几点看法,希望与哲学界的同志共同进行探讨。

      一、流行的认识论需要进行改造

      人的认识过程不仅是一个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许是为了肃清唯心论影响的需要,过去我们在认识论中片面地强调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结果却把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创造作用与过程完全忽略了。哲学教本中的认识论,只讲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和这种反映的发生与发展,完全不讲认识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与过程,对意识与认识的能动创造作用缺乏应有的理论说明,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无产阶级与劳动群众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社会实践要求,显然是根本不相适应的,甚至是完全相背离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所阐明的意识论与认识论,其实既坚持了意识与认识的唯物主义原则,指出了人们的意识和认识是对于周围客观世界的反映;同时又坚持了意识与认识的辩证发展原则,强调意识与认识对周围客观世界的改造,即遵循主体目的与要求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与作用。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此所谓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的物质的东西,说的就是意识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此所谓观念的东西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种“改造”就是根据主体目的和需要进行的创造,说的则是意识与认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创造活动与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这个创造的过程,就是从头脑对于反映外部所得材料进行的“改造”活动开始的。正是基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种意识与认识观点的理解,列宁明确地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注:列宁《哲学笔记》第228页。)

      列宁把认识的整个过程描述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注:列宁《哲学笔记》第181页。),所谓“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说的就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谓“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说的则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创造。这种创造是包括两个过程在内的:首先是意识内思维过程所进行的观念形式的创造;其次是观念形式的创造成果的客观化,即创造性观念的外部实现或者说物化,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创造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比较,对于创造的成功而言,前一过程是首倡的、开拓性和第一性的,因而是起主导性始创作用的环节;后一过程则仅仅是前一过程指令的执行和实施,因而是第二性的和从属性的。

      流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介绍最重要的缺点是简略了,甚至抹煞了意识内思维创造的过程,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说成只是用真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的过程。忽略了人们用以指导实践的观念形式并不是仅仅反映着客观事物原有本质与运动规律的种种真理性认识,而是以这种真理性认识为材料,经思维的创造性加工产生的创造后新观念;未能看到真理性认识只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这种创造后新观念则是对主客观两方面反映的统一,是根据真理性认识制成并融入了主体价值目标的认识新形态。这种认识的新形态,主要是作为思维加工制作之产品的创见和预见,较具体的表现形式则有办法、计划、方案、设计、政策、策略等等不同的观念新形态。

      思维对认识材料的加工制作产生出创见和预见,是人类意识与认识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规定,自然也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最重要的表现。马克思曾十分深刻地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注:《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不少读者虽然熟知甚至于能够背诵马克思的这段至理名言,但却并未能正确理解这段名言的深刻内涵。一是未能看到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之所以比一切动物高明,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与自然界相对立的人类社会,就在于人能于实践之前在思维中形成关于实践及其结果的创造性新观念;二是未能理解马克思说的人们先于实践而“观念地”形成的关于实践创造及其成果的表象,就是由思维的能动制作产生的创见和预见。这种创见和预见,都是思维过程基于现实而又超于现实的制作品,两者的区别在于:创见指明的是外部事物通过人为的特定作用将会发生的合目的改变,预见指明的则是外部过程在自然条件下将会自发产生的关系着人们目的的改变。

      认识的目的在于给予实践以指导,因此,认识过程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通过思维过程形成对于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的观念创造与预见;然而在我们流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的传述中,这种创见与预见形成的思维过程却被简单化地省略和删却了。理性思维的飞跃式创造性过程,被呆板地表述为仅仅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形式逻辑推演过程;而未能说明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真理性认识向观念的技术形态和应用形式的能动转化,未能说明这种观念的技术形态和应用形式包括工艺规程和技术设计以及各种办法、方案、政策、策略等等,在内容上已不是停留于对外部客观现实原本的反映,而是对于外部客观现实的创造、改变和超越。这是能动的理性思维最艰难也最重要的活动,把思维的这种活动简单化,甚至完全抹煞了,显然既不符合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认识理论的见解,也不符合列宁关于认识理论的说明。这样的认识论,理所当然地不能担当起指导人们实践创造过程的任务。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目前流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传述性理论有重新改写的必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