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存在论之否定之否定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哲学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从古代哲学的存在论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论,体现了哲学发展的脉络,表明了哲学思维层次的深入和哲学思维水平的提高,代表人类哲学最高水平的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是对古代存在论和近代认识论的否定和超越,又是一种新的存在论和认识论统一。实践论是哲学以存在论为起点经否定之否定的发展的结果。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几年来,当人们重新审读马克思哲学文本,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时,“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出来。尽管“实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如何定位,学界还存在着颇多争议,但实践论作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重要主题,已经成为事实。为此,探讨实践论主题与古代西方哲学主题,近代西方哲学主题及现代西方哲学主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廓清哲学发展的脉胳,探寻哲学发展的逻辑,以及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西方哲学的主题:存在论

      古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哲学虽然有明显的差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以存在论作为哲学的主题。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对于存在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为此又可以分为古希腊早期和后期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么两个阶段。

      古希腊早期指前苏格拉底时期,这段时期有人把它称为前哲学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哲学思维水平很低,甚至还有原始社会的具象思维色彩,如把水、火、土、气等具体直观的个别物质形态当成自然世界的始基。但是,这个时期的思维已经逐步走向了抽象。从泰勒的“水”到毕达哥拉斯的“数”、德谟克里特的“原子”,对世界始基的揭示越来越抽象。在抽象的基础上,开始逐渐概括出“存在”的概念,并开始了对存在的探索,主要探索人类直接面对的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的始基是什么,以及由始基构成的世界的存在是变态还是常态。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所形成的理论就是本体论,相当于以后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因此,我们可以把这段时期看成是哲学的形成时期。

      后期的古希腊罗马哲学除继承了早期哲学对存在的始基和存在状态等问题的探讨外,哲学思维水平和探讨的问题又有了发展。从思维水平看,消除了早期哲学的具象思维方式,并且开始了反思思维方式,从而出现了世界的二重化——外在世界和观念世界。苏格拉底对哲学本身进行了反思,意识到了哲学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那么哲学的认识对象是什么呢,他认为只应当是人自己的心灵,即他所说要“照顾你的心灵”,“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是这种反思思维的结果。反思思维是哲学思维的重要方式,黑格尔认为“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反思思维导致了哲学问题的展开。哲学家开始了对认识的认识,但哲学问题主要还是围绕着存在论展开,探讨观念世界与外在世界哪一个是真实存在。由此形成了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各代表一方的两类不同观点。柏拉图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是“理念世界”,而外在的“感性世界”却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亚里斯多德则主张,个别具体事物的“第一实体”组成的外在世界才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亚里斯多德作为古希腊智慧的集大成者把古希腊哲学推到了高峰。在亚氏之后,哲学出现了相对贫困,但哲学还在发展,主要围绕存在论这个中心缓慢地发展。这种发展的滞缓,实际上意味着新哲学的酝酿,这种酝酿既促使存在论的各种形式进一步展开,又促使哲学向走出存在论的范围迈进。而以后的漫长的中世纪却使哲学没能走出这种范围。

      中世纪基督教与政治的联姻,使得哲学沦为宗教的奴仆。哲学保留了原有的形式,但基本上失去了原来的内容。基督教使得世界产生新的二重化——天国和人世。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其特有的方式论证天国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上帝成了现实存在的始基。因此中世纪哲学实质上是以一种特殊的存在论为主题,这种存在哲学只能对之论证,不能展开争论。没有探讨,哲学就将失去活力。因此,中世纪哲学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就以新的形式避开“始基”的禁区,展开了对存在的共相与殊相关系的探索,由此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这实质上是古希腊存在论关于抽象理念与具体实体之争在中世纪的新的表现形式。中世纪哲学由于直接受到宗教政治的制约,使它偏离了自身发展的逻辑,但中世纪也促使了哲学的沉思,积蓄了冲破传统哲学主题的力量。

      二、近代西方哲学主题:认识论

      认识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存在论哲学的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的反思功能或逆溯思维的产物。古代西方哲学对存在的探讨引申出了许多的纷争,纷争的增加标志着古代朴素直观的存在论走向了顶峰,这就促使人们对纷争进行反思,哲学思维方式也开始转化,顺向思维改为逆溯思维,由纷争开始,回溯到起点——存在。追问何为“存在”,原来“存在”是人们一种认识结果,存在论中的许多争论实质源于人们的认识,由此引出了一系列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萌芽,巴门尼德就曾研究过如何获得“真理”问题,他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存在”只有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柏拉图认为真实的知识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对灵魂中原先就有的“理念”的回忆。集古希腊哲学大成的亚里斯多德也有关于认识论的论述,他既提出了人的认识来自于感性经验,又认为一切科学的第一原理或基本概念潜在于人的心灵,是在感性经验刺激下由理性直观到的不证自明的真理。但是古代哲学中的认识论依附于存在论,是存在论的展开,为说明和论证存在论服务,在古代哲学体系中也不占突出地位。中世纪哲学方向的偏斜,意味着存在论的穷途末路,从而加速了哲学的回溯,因此经过中世纪酝酿的哲学在近代一出现,认识论就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被哲学家追问。近代哲学家开始追问关于“存在”的认识如何进行,由此形成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继而转向探究人有无能力达到关于“存在”的认识。认识论的这种流变既意味着其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也意味着认识论探究的深入,从而使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主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