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化社会关系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历史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淑梅,1954年生。哲学博士。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邮政编码:300071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交往关系的物化造成生产和消费的普遍社会依赖,打破了交往的日常性,这一方面有助于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并借助于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和物质内容确立起人的平等和自由;另一方面又具有异已性,诸如,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使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商品交换原则忽略了人的劳动的个性特征,货币的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容易诱发人的拜金主义观念等,因此,认清物化社会关系的两面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正确途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物化社会交往的普遍性与人的全面性

      一切物质生产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的自我确证的活动,但是,在人的生产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实现方式却不尽相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质力量是为他人的支出、为他人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产品中之后,人要在对象中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又需要以他人和社会的确证为中介。只有这样,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才具有社会有效性,人的需要、利益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活动表现为设定和确证交换价值的活动。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设定和确证交换价值的经济结构,就是以商品、货币等物化形式表现的人们之间普遍的社会交往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直接表现为商品生产者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个别劳动,而个别劳动的形式却又包含着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性内容,包含着设定交换价值的社会生产目的。如果说商品的生产是设定交换价值,那么,商品的交换则是确证交换价值。设定交换价值的活动固然具有社会性,是生产者为他人、社会而安排和组织生产的活动,但是,这种社会性却又表现为生产者的个人行为、特殊劳动。确证交换价值的活动则不仅在内容上是社会性的,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是社会性的。正是由于生产者设定交换价值的活动在表现形式上是个别的、特殊的,其社会性无法直接实现和表现出来,他才必须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投入流通,以这种社会的方式展现自己产品的社会性质,使个别劳动的一般社会性得到证实,使生产者的利益得到实现。这体现了人的活动、能力、利益的间接社会性,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特殊社会形式。

      在商品交换中,人们用于交换的商品在质上是互异的,这是人们劳动的质的相异性在商品上的表现。个人之间劳动的质上的相异性、不可比性,使得商品交换的尺度只能从量上加以通约、比较和计量。于是,社会劳动时间量上的等价性就被确定为商品交换的尺度。生产者的商品能否得到社会确证,有多少商品能够得到社会确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被社会确证,这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是赢利还是亏本,是赢小利还是赢大利,是发财致富还是破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在商品交换中,货币把买和卖中介化了:货币像中间牵线人,把买方和卖方联系起来;它又像中间隔离物,把买方和卖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隔开来,并通过充分贯彻其时空分隔作用,突破人与人交往的狭隘的血缘、地域界限,建立起人与人普遍的社会联系。货币是敲开一个个封闭的血缘、地缘共同体大门的敲门砖,是把各个民族、地域的人们沟通起来的社会大动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一切产品都是商品,一切商品都必须同货币相交换,货币的权力增大了,可以说:每个人生产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交换价值,为了换取货币;每个人需要的产品都要用货币来换取。这样,个人生产对社会需求的依赖和个人需求对社会生产的依赖就集中表现为对货币的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依赖关系就表现为物的依赖关系。通过物化的形式,人与人的关系具有了普遍性。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化社会关系破除了商品交换中的人情关系。在前市场经济阶段,人际关系往往是一个熟人的圈子,即使存在着商品交换,交换双方也难以以单纯的、相互对立的利益主体的身份出现,难以贯彻利益最大化原则,而是纠缠于亲情、人情关系。在那时,物化交换关系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束缚着物化交换关系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远程国际贸易的发展,则扩大了人际交往的地理范围,形成了超越血缘、地域界限的新型交往关系。在这种新型人际关系中,交换双方完全无需再去考虑亲情、人情,而只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易,商品交换以纯粹的、不受人情纠缠的方式实现。在远程贸易中形成的商品交换原则,又反过来促使区域内的贸易贯彻利益关系原则。个人从传统的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以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的身份广泛地同他人发生关系。

      第二,物化社会关系打破了交往的日常性。自然经济是以日常交往为主的经济形式,是人的生存的自在、自发状态。市场经济下的物化社会关系是一种非日常交往、超常交往,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交往。

      第三,物化社会关系造成生产和消费的普遍社会依赖。一方面,生产依赖于世界市场,依赖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状况;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原材料的稀缺促使生产者从世界各地获取物质资源,建立社会联系。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者还需要其他国家、民族的廉价劳动力和高科技人才,从而使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日益普遍化,形成人与人之间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的联系。

      在历史上,世界性交往关系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东方国家和民族扩张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动摇了东方落后国家和民族内的人身从属关系,但却又“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消解人的依赖关系,而只是使这一关系采取了普遍化的运动形式。如果说在历史上,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是在地域范围内的人的发展的自在、自发形式,那么,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轴心的物化依赖关系则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人的发展的自在、自发形式。经过长期的斗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并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现在,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交往中仍占有强势地位,第三世界国家还未从经济的依附状态中完全解脱出来,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试图统领一切、独揽世界的霸权主义时代已成为过去,各个国家、民族都根据本国、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形成各具特性的发展态势,使世界历史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各个国家日益独立自主的生动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