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5日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三周年暨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一周年的日子。三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探索一条发挥首都优势,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路子,开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 三年来的开发建设情况 三年来,我们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一期1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规划设计,完成了起步区3.256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公司和企业在开发区落户,并且有一批企业开工投产,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 (一)招商引资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截止1995年6月底,已批准入区项目92个,投资额6.946亿美元,转让土地128.9万平方米,土地利用率达93%。目前,有19家企业开工建设,年底还将有6家企业开工建设。现在竣工投产的企业已有8家,年底还将有5家企业竣工投产。其中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和路雪(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已经投入国内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和效益。通过对三资项目的综合分析,这些引进的项目具有“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特点。 1、投资规模大:入区三资项目62个,总投资6.1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近1000万美元,大大高于北京市三资项目平均投资额240万美元,高于一些近邻开发区的项目平均投资额。 2、国际性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多。目前国际性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达15个,总投资3.05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2032万美元。其中1994年排名世界前500家的公司投资的项目有9个,如排名世界第1的美国通用汽车、排名第38的瑞士ABB、排名第49的德国拜耳等国际著名的大公司都已在我区投资建厂。 3、经济效益好。1994年4家企业投产,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1995年将有13家企业投产,预计工业总产值将达10亿元。到1997年将有80%企业陆续投产,工业总产值可达70亿元。 4、技术起点高。目前已批准的92家企业中有45%左右为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超声波诊断仪、视频监控产品、机床数控系统、电子称重传感器等。 随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的行列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来洽谈投资的客商络绎不绝,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00余家客商来我区考察洽谈。目前在谈项目几十个,投资规模都比较大,如经贸部所属葆祥国际服装加工中心项目总投资50-80亿元,年出口创汇将达100亿美元。是国内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可口可乐项目总投资将达3亿元,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分别与法国和土耳其合资的两个项目共投资1-2亿美元,北汽摩迁厂项目投资15亿元,年产值25-50亿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 目前,全区已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其中起步区3.256平方公里的市政综合管线及道路已建成90%,完成市政综合管线145公里,建成道路29公里。还建成了临时电话机房和临时变电站、175吨锅炉的供热厂、标准厂房等并且已先后投入使用。起步区已经实现“七通一平”。 (三)创新超前,规划先行,为滚动开发奠定了基础 规划部门在坚持“创新超前,规划先行”的原则下,制定了15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功能分区与总布局规划,制定了起步区3.25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同时,积极开展滚动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1.87平方公里中部工业区和1.8平方公里西部住宅区控制性详规;组织了中心广场设计委托、方案审查及污水处理厂方案设计等工作。 (四)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北京市政府、市人大等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北京开发区起草编制了开发区的基本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北京市人大已于1995年4月14日审议通过并批准于6月1日正式实施。 同时,我们还起草了《开发区投资若干政策暂行规定》、《北京开发区行政收费和总公司有关服务收费的暂行规定》、《关于起草法规规章和制定管理措施(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等一批内部规章,起草了5种标准合同文本。 今后发展的展望 今年是开发区“抓机遇,求发展,出形象,见效益”的关键的一年,也是困难与机遇并存的一年。为此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紧抓机遇,重点突破,寻求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的要求,结合开发区实际,今年我们将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入区项目累计投资总额突破10亿美元。 ——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20亿元。 为完成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五个面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面向国际跨国公司,著名企业,今年要重点研究世界前5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实力背景和经营战略,选择引进对象,分析可行性和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式。力争同100家企业建立实质性联系,引进其中的10家企业入区。 ——面和高科技企业,引进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科技的项目,把北京开发区建设成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 ——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强同他们的联系。成为第二产业从市中心区转移出来的吸纳地。 ——面向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央各大企业集团。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使开发区成为科研项目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