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两年前,有人给锅炉发生爆炸的山东华鲁热电公司介绍了一位德国专家,回答是:“俺请他干嘛?”直到有人说不用付工资,连往返机票也不用掏,才勉强接受。半年后,专家的技术和敬业精神让华鲁人主动地走进了外国专家局,伸手“要人”。这件事发生在烟台开发区,让许多厂长经理深受触动:关键是人。 从创办到现在,我国的开发区大部分都有10年的历史了。这期间,除了那些地方自己批建的工程外,大部分开发区经过一段时间自身的积累,在交通、通讯、水电等“硬件”环境的建设上基本上初具规模;多年来的政策倾斜,使不少进区企业颇有收益,开发区应该说已经进入了能够良性运行的阶段。然而就在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时候,许多开发区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滑坡现象。 “能够适应第一阶段的人,并不一定都能够适应第二阶段。开发区的人要不断学习。”——又是人。 今年6月,国家决定开发区新建的企业享受国内企业同等待遇,这意味着靠出售土地和让利优惠吸引投资的开发方式已成为历史。那么,今后开发区的优势在哪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开发区的潜力将在人才的开发上,开发区也越来越把人才提到了资金、项目之前的位置上。管理使用、职称聘任、工资、住房、子女就业、入学入托、家属安排等十几项不是特区胜似特区的办法和措施,加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资企业在开发区占很大比重,进人用人不能按部就班。1993年1月,烟台开发区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挂牌,在全国率先将劳动、人事、人才交流及大中专生分配等职能融为一体,单位求贤、个人谋职,从登记、洽谈、推荐到办理各种手续,“一个窗口,一个公章,一次性办完”。并在操作环节上初步建立了人才资源、技术项目等五个数据库,人才工作走上了国际化。 开发区的人才“开发” 开发区需要人才,但人才并不能都到开发区来。单靠“挖”人才聘人才不能维持生计,着眼将来,要立足于自己培养人才。 “制造优秀产品之前首先要培养优秀人才”,来到开发区的人就要把他变成人才。方正松下电子公司的职工全部是18-24岁的农村孩子,“不是企业不看重高级人才,我们认为合适的岗位要让合适的人去做,并不是把优秀的人才堆在那儿。”“学历、身份都不是人才的标签,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和路雪(中国)公司的“大人才”观念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非常流行。开发区就是要能够“开发”出人才,“开发”出智力。和路雪公司有一棵人才“培训树”,从基本技能的“根”到专业技能这一“干”和商务战略、公关技巧这些“叶”,包括清华大学新分来的研究生,每一位员工都要经过培训。 “人才培训不只是企业的事,更是开发区的使命。”从1993年起,烟台开发区开始不定期地举办厂长经理培训班,先后同中国科大、南开大学合办经济管理研究生班,同时聘请专家教授来区讲学,对全区中层干部轮训一遍。他们对有关部门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多次进行摸底调查,将结果分类汇总存档,以此作依据,把几年后的专业需求、九五期间的人才规划先期拿了出来。重点项目洽谈时就先考虑到人才,短的就同国有大企业挂钩培训,如果时间长一些,就同学校联合办学培养,保证投产时将士俱备。 人才是一种投资环境 一面引进,一面开发,创造出人才的环境,也创造出一种吸引力,一种优势。近年来烟台开发区同国家36个部委、4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项目方面的联系,并通过他们,引进人才1000多人,项目200多个。面向“目标院校”,吸引北京、上海、西安等十余个城市应届大学生2000多人,并同全国130多所院校建立了信息网络和长期供求关系。建区以来共引进各类人才125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600人,高级技术职称170人。 1993年9月,大宇重工到烟台考察,开发区在两周之内为他们捧出了一尺厚的调查材料,同时,人事部门为他们招足了兵马,所有的手续都是中心事先准备好的,3400人报告一分钱也没收,后来该公司又前往内地,6个月后,经过几地反复比较,他们又回来了,决定一举在此投资9000万美元。对于一个把传真在深夜11:30以后价格最低的细节都摸清了的大宇考察团,开发区人才环境自然在其视野之内。 有了人才环境,烟台开发区一再掀起投资热潮:日本电装合资兴办1亿美元的汽车调控器,美国多纳勒投资300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美国幸福杂志排名前500家的大财团中就有11家来此投资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