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迅速崛起的经济群体

——汕尾市非公有制经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同舟共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议政篇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在全省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经济体制转换的加快,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为了更深入地贯彻省、市委关于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精神,汕尾市政协组成了“非公有制经济”调查组,先后重点调查了汕尾市和海丰县的税务、工商、统计、外经贸、工商联等部门和组织;陆丰的南塘、汕尾市城区的马宫等6镇;汕尾信利电子厂、广东天地泉矿泉水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及部分市、县政协委员,获取了不少材料和信息。总体看来,汕尾市非公有制经济运转态势良好、发展健康,增势猛、速度快,效益高,已经成为汕尾市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从“小弟弟”变成“大哥大”,是一个迅速崛起的经济群体。

      成效

      汕尾自建市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势喜人,成绩骄人。

      (一)个体、私营经济

      解放以来,汕尾长期处于国防前线,国家重点建设和国有项目极少在这里设置。这一方面造成了全市工业企业严重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大量经济活动的空间,客观上造成了小农经济和家庭作坊式小手工业的兴旺,加上沿海居民历来有海上贸易和坐贾行商的习惯,并且有大量流居海外及港澳的众多侨民侨胞的资金支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个体和私营经济便异乎寻常地得到迅猛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表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更是凌风振翅,进入了“黄金时期”。到1993年底,全市已有个体工业17141户,工业总产值25.6亿元,占社会工业总产值42.16亿元的60.6%;个体商饮业17778户,从业人员34712人,零售额14.3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近六成。

      私营业主成批产生,1993年私营企业1533家,从业17982人,注册资金5.89亿元,固定资产净值2.2亿元,总产值1.37亿元。其中总产值1000万—5000万元的大户在15家以上,陆丰东兴实业公司年产值超1亿元。这些千万乃至亿元大户,其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一部分已进入港澳、东南亚、俄罗斯、西欧等世界市场。

      此外,从乡镇企业中剥离出来的非公有制经济(即戴红帽集体)56245家,从业人员165006人,总收入27.83亿元。

      (二)外资企业

      汕尾经国务院批准建市,首先出台了汕尾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等地方性法规,给外商提供了法律保证和较好的投资环境,汕尾华侨众多的优势便迅速开发出来。建市当年,信利电子国际有限公司捷足先登,经6年的努力,1993年年产值已超过3亿多元,产品远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汕尾的龙头企业。目前,一个外商争相投资汕尾的热潮仍在不断高涨。据统计,1994年上半年,外商来汕尾投资总户数563家,现已投产221家,注册总资本11.05亿元,年产值9.8亿元,年创税利7780万元。

      经综合比较,93年汕尾市非公有制经济部分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0%多;上交税金1.2亿元,占全市工商总税收的61%。几年来出口创汇累计1.8亿美元;共吸收从业人员37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汕尾市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特点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成分和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在组织成分上,一些国家干部、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开始流向私营或外资企业,或者独立从事开发经营,使非公有制经济内部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在组织结构上,开始几乎全是独资或合伙企业,到目前则纷纷向有较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章程的有限公司转变。

      二是发展速度快,增势猛。由于个体、私营经济从一开始就具备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依赖性小,经营灵活,因此,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气候下仍能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

      三是投入资金加大,经营规模不断扩充。建市前,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不足万元,而1992年以来,私营企业成批出现,其投入资金和经营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1993年,户均注册34万元。

      四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去汕尾基本上是落后的小农业、小渔业的生产方式。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建市6年多来的探索、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三高农业”方面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作用

      一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打破了多年一贯制的平均主义和“穷过渡”的旧貌,使全市在工业基础基本空白的情况下涌现出一批工业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形成了一批明星企业。他们利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充分发挥生产力的诸综合要素,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双文明建设”。据统计,汕尾市非公有制经济仅1993年一年就向国家提供税金1.2亿元,出口创汇7810万美元;一批较具规模的企业还吸收并培训了一大批经济建设人才;同时,许多发展较好的非公有制企业主还慷慨解囊,大力兴办体育、教育、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非公有制经济不但与全市人民共同培植和创造了社会的物质文明,也促进了全市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包括业主在内的36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他们各自的家乡人民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如城区马宫镇渔管区改革前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93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陆河上护镇以前乡民靠救济粮生活,而今48%以上居民年均收入超万元。海丰公平镇是一个山区镇,197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不足千万元,人均只有64元。93年该镇人均收入超千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