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嬗变

作 者:
宋丁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深圳特区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八十年代深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八十年代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十年,是起步阶段。在国内没有现成经验可吸取的情况下,深圳充分利用了国际经济发展提供的机会、中央给予的政策和毗邻香港的优势,使最初十年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亚洲“四小龙”起步时的速度。1979-1989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共27.3340亿美元。1989年的引进数额是1979年的29倍。外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89年,“三来一补”企业已发展到5400多家,三资企业则有2585家,其中合资1757家,合作607家,独资221家。1989年三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1991年更达到67.3%。从出口来看,1979年深圳出口总额只有903.4万美元,到1989年已达到21.74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额占65%,1991年更上升到78.3%。

      深圳八十年代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起步阶段的特征,这些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投资环境的建设同步进行。外向型经济需要有外资和技术的大量投入,从理论上讲,外资和技术的投入需要一定的投资环境。但是深圳在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成立特区开始实行外向型经济模式时,还是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象样的基本建设。然而,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深圳在开展基本建设的同时,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极少投入的情况下,深圳一开始就依靠外引内联引入建设资金,到1989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82.53亿元,开发了61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初步形成了特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九十年代外资的更大投入创造了条件。

      第二,在项目和资金的引进上,初期采取的是“敞开大门,来者不拒”的方式。这是因为,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招商引资的经验,而国内的建设和发展方方面面都缺乏资金,从外商看,一开始他们对中国还持有各种戒心,如果招商限制过多,就会影响他们的投资积极性。所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内,就没有更多的限制,甚至在政策上也鼓励各类外资的进入。这种方式无疑促进了八十年代外资引进的速度,对于深圳的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由于上述“来者不拒”的引进方式,也衍生出一些初期引进工作的问题。一是引进的项目偏小、资金技术含量偏低,多属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项目和企业。二是重复、盲目引进,造成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这种“来者不拒”的初期引进方式在八十年代末逐步得到调整,使其向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深圳外向型经济总目标的方向发展。

      第四,外贸出口上,出口规模和速度依托深圳外向型经济的格局得到高速发展,一举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不过,出口货源结构还不理想,70%以上的出口产品来自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且大部分是电子及轻工纺织类产品。这就是说,八十年代深圳外向型经济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出口产品体系,未能形成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第五,八十年代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特点表现为探索性、试验性和过渡性。外向型经济赢得了高速度,但也伴随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大开放式的引进吸引了大量外资,但也伴随规模小和层次低的问题;优惠政策鼓励了外资的进入,但执行中也出现了影响中方经济效益的情况;地理优势带来了外向型经济早一步发展的便利,但也对深圳进入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起着某种限制作用。

      九十年代深圳外向型经济走向

      进入九十年代后,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以后,深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由八十年代奠定基础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在跳跃的嬗变中向成熟型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深圳八十年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在九十年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看,以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整个中国沿海的产业结构面临升级,高层次、全方位的外向型战略正在沿海各经济增长点逐个推出,形成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势。从国外看,随着东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亚洲“四小龙”正调整战略,向发达国家目标迈进。而颇受世界各国瞩目的东南亚各国更是不甘落后,纷纷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当前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深圳无疑在中国同东南亚的国际竞争这盘棋上处于重要位置,肩负重大的责任。深圳唯有在八十年代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实行跳跃式的推进,才有可能在九十年代乃至跨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九十年代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跨世纪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必须经得起跨世纪的考验。深圳九十年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年中已显示出它的基本走向,概括如下:

      首先,深圳的产业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在确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国际大财团特别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国际企业集团来深圳投资。这就意味着,尽管深圳现有的“三来一补”及中小型三资企业仍将在深圳外向型经济模式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从深圳外向型经济整体战略角度看,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不可避免的升级换代。九十年代直至下世纪,深圳外向型经济的主体成分将逐渐为跨国集团的大型企业和具有一定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名牌产品所取代。以深圳现有的产业优势看,电子计算机、通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等新兴高科技产业领域完全可能对大规模的外资形式吸引力,进而成为深圳的龙头产业,实现规模经营。深圳的企业应该在九十年代的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中,把握住产业调整的大方向,搭上重点产业的快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