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5日,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讲话中郑重阐明,中国有志于推进这一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贸易自由化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实现亚太区域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出席会议的各成员领导人一致同意,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2010年以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2020年以前实现贸易自由化。会议发表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称,各成员的合作目标是努力建立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在亚太地区增加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程度。 这是一次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新里程碑的会议。它不仅就目标、范围、手段、时间对经济合作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而且同正在积极酝酿中的世界贸易组织相呼应,与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货币同盟组织遥相对阵。这场空前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国际化的大联唱,给日趋开放的中国以强烈的影响;无论是中国走进世界,还是世界进入中国,两大市场并轨的基本手段就是实行自由贸易体制。“天予不取,反受其殃;时至不迎,反遭其累”。这又是一次极好的机遇,不容坐失。 贸易自由化既非社会制度范畴,也非意识形态概念,而是市场经济的现代表现形态,是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意。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应当顺时应势,抓住这个机遇,认真研究和精心探索经济体制的创新点,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从现在起逐步建立自由贸易体制,到2010年左右实现贸易自由化。 一、处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思考 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已经走过十五年的创业历程,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也迎来了第八个春天。正当特区建设者们满怀信心地将自己的蓝图付诸实施的时候,诸多待回答的课题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了面前。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特殊政策的势能在减弱,海南特区如何保持和发挥优势呢? 我们的确不该把经济特区的优势仅仅归结为“政策特”,而应当从体制上、法制上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创新上来综合理解和把握。当前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事实——脍炙人口的“特区速度”正面临新的考验,特区经受着能否继续“特”的严峻挑战。 早在十年前经济特区就已经出现了由“特”向“不特”的弱化。十四个沿海城市的开放,虽“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便是一个征兆。海南特区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为了使海南特区有个后来居上的良好开端,尽快形成后发优势,1988年国发24、26号文件作了明确规定:她可以“更加灵活开放”,允许在对外开放和改革方面有自己一套“特别”的做法。六年过去了,大特区的建设者们没有辜负中央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期望,特别是近二年在改革开放方面出台了许多措施,形成了后发制势,频频打出漂亮的时间差,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党的十四大以后,全国形成的特区政策“放大——扩散”效应,应验了中央、国务院八十年代创办经济特区的初衷——经济特区发挥“窗口”、示范、探路和超前试验的作用,为推动全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就全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言,经济特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并不“特”,同属于当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预示着经济特区要继续“特”下去,除了用好现有的政策外,还必须独辟蹊径,在体制上开创新优势,在由“特”到“不特”的淡化中努力寻求由“特”向“更特”的升华。实现淡化中的升华,关键在于经济特区开放模式要有所创新。只要经济特区经济存在下去,中央、国务院就应允许她在一种体制、多种模式的“式”上有新的突破。 在特区的“特”已经淡化的态势下,适时地推出“更特”的经济模式,是“一制多式”的深入探索。这是在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度里,建立和培育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走向。“一制多式”,将有效地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向广度、深度和强度发展。在后浪推前浪的形势下,经济特区如果没有“更特”的举措出台,也就不能继续成为特区。近十多年来,经济特区的一些政策、运行机制逐渐被非经济特区所采用,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对海南特区来讲,从现在起再用10-15年的时间致力于创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经济运行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海南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逐步实行自由贸易管理体制。在这场抢占改革开放新“制高点”的博奕中,谁能做到高屋建瓴,又能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谁就能争得主动,保持体制的优势。 经济特区在发展中除遇到“特”的淡化外,还遇到几个特区相互之间内在性要素变量趋于雷同的问题。中央、国务院给特区的特殊政策,是经济特区发展的外在性要素,而经济特区自身的功能构造、模式创新则是其发展的内在性要素。由于几个特区都想追求综合功能,因而都按综合型运行模式进行设计和建设,其结果是发展路数十分相似。比如,在产业开发上都向第三产业倾斜;在产品开发上基本集中于电子、服装、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趋同化定势,使几个经济特区之间难以做到取长补短,难以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发挥最大的优势。再加上地理位置毗邻,作为“窗口”的辐射面则十分有限,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内耗。 现在回过头来看,几个经济特区起步就按综合型模式搞,恐怕与我们没能完全摆脱“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惯性有关。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经济特区的类型选择,不单纯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意图,还要考虑到特区的条件、环境和需要。世界上经济特区的类型变化大体有两种:一是从单一型逐渐向综合型过渡;二是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而无论哪一种类型,起步阶段都是突出发挥单一型功能,因为发挥单一型功能,有利于经济特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可见,存同求异则是各经济特区现在和未来的明智之举。海南大特区要在建立和实行自由贸易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否则,要想继续“特”下去,则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