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针对河南省开发区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依据全面性、灵活性和指导性等原则,相应地提出了应加强开发区建设的统一管理,合理确定全省开发区的建设规模与步骤,制订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关键词】 开发区 宏观调控 河南省 1 开发区宏观调控的几个原则问题 1.1 考虑宏观区域背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 开发区分别属于不同等级的行政管辖内,往往容易为了自身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省、全国这盘棋,缺乏整体观念,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宏观调控就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把开发区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同整个区域(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1.2 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政策 开发区建设的宏观调控是一个涉及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制定措施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出现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切不可不顾区域差异,盲目地制订统一政策,束缚开发区自身发展。 1.3 宏观调控措施应有超前性和指导性 对开发区的宏观调控不仅仅在于要求能对已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补救,更重要的是能对各开发区今后的发展起正确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制订措施时,一方面要结合各开发区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各项环境因素(包括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的动态,建立信息库和模拟系统;另一方面多借鉴国外和沿海的经验教训,力求使开发区建设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开发区的宏观调控措施 2.1 加强开发区建设的统一管理 近几年,河南以及全国兴办开发区的热情很高,有的开发区办得很成功,吸引了大量外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也有些地方不顾主客观条件,开发区越办越多,范围越划越大,出现了一轰而起,赶时髦的现象。一些中小城市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仓促宣布办几个到几十个开发区,还有些连交通、通讯都不具备的县乡也竞相办起了开发区。而办开发区,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巨大,另一方面还需一定数目的流动资金,如果经济实力不足,会给开发工作带来很多问题。如商丘市和商丘县两个开发区只有一路之隔,市、县之间又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至今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实力位居河南后几位的信阳地区就创办各类开发区20个,总面积竟达113km[2]。 开发区过多,导致招商情况不理想。有的开发区兴办好几年,只有一两家外商进入,大片被开发的良田“晒太阳”,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更甚的是,有些地方的开发区相互攀比,竞相压低土地批租价格,以超出国家规定的各种优惠条件争拉外商,既使国家受损失,也影响了国家外商投资政策的严肃性。这些问题的症结就是缺乏宏观调控。 河南省已“挂牌”开发区一百有余(包括原来县乡级),但缺少统一管理协调机构,基本上各自为政。这样势必造成开发区之间为争项目而展开区域性优惠政策竞争、盲目扩大建设规模,重复设置、引进建设项目,产业结构雷同、层次较低等。因此,如何加强政府对各开发区建设和对外经济活动的管理及统一协调,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体现各开发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又能服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形成竞争优势,是一个急等解决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2.1.1 尽快建立省级统一管理各类开发区的权威性机构,以指导和管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完善法规系统,明确各开发区的性质、权限、行为准则以及发展方向。 2.1.2 加强对开发区建设条件的研究,形成条文。这些条件主要包括:有比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强的吸引力、辐射力;在布局合理的小范围内可以形成较好的投资环境;所在城市有一定的工业、科技、教育和文化基础,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较高;开发区应有明确的地域界限,便于集中管理、监督;经济和技术上应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能够取得较好的投入产出效益。 2.1.3 在对外商投资者优惠待遇方面,除认真执行国家的统一规定外,对各地区自行规定的附加优惠条件应当进行统一协调,既适当允许有地方灵活性,又应当保持总体上的一致性。 2.1.4 各开发区的发展方向、投资规模、产业配置、技术引进等重大问题,应当统一协调,并争取逐步形成全国和省级的统一规划,做到各开发区明确分工,互有侧重。 2.1.5 各开发区在对外洽谈中要互通情况,加强协调,建立和健全信息网络,力争形成拳头,一致对外,避免相互封锁消息,互争投资。 2.1.6 对全省开发区的发展先后要有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切实保证优先发展符合全省区域开发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如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对于那些处于次要地位的开发区要通过政策限制其发展,避免投资分散,有损全局利益。 2.2 合理确定开发区的建设规模和发展步骤 2.2.1 开发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开发区建设规模受许多复杂因素影响,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国外资金来源及流向,母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教育基础,国家财政和信贷能力,建设资金回收期限的承受能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套能力以及各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等。据外地经验,开发区并非越大越好。如台湾的南梓、台中、高雄三个出口加工区合计仅1.28km[2],南朝鲜的马山出口加工区也只有0.95km[2],相比之下,河南省开发区的面积大得多(见附表),而用地集约化程度(包括土地利用系数、投资密度、①、出口密度)则低得多,其效果目前也大多不够理想。这当然与建区时间短有关。但战线过长,规模过大,投资使用分散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全省能集中财力、物力选择少数基础条件好的城市办好几个开发区,待取得成绩和经验后再推广,可能要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