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开发区座落在日照城东部,扇面环海,规划建设面积42平方公里;近期开发13平方公里,于1991年8月动工兴建,属自办开发区。三年来,在无国家扶持、无财政拨款、无信贷规模的情况下,开发区抓住机遇,锐意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出了一条自费开发、滚动发展的成功路子。目前,10平方公里的框架基本形成,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达到“五通一平”。1994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亿元,工业总产值4亿元,其中“三资”企业1.4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日照开发区已成为鲁南地区新的经济生长点。 一、着眼大目标,坚持高标准,搞好科学规划。日照开发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南北运输大动脉的脐部,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紧靠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日照港,位于正在崛起的亚太经济圈的中点,是鲁南地区、淮海经济区和沿黄(河)流域各省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特别是随着侯月铁路的全线贯通,与陇海线并行的一条东西大动脉(日照-侯马-西安)正式形成,从而使日照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和突出。如何尽快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担当起“桥头堡”的要任,是建区伊始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开发区按照“高起点、大跨度、跳跃发展”的要求,本着既科学、系统、超前,又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抓了科学规划工作。先后激清上海、天津、济南、青岛等地规划设计院和一些经济研究所开展了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日照开发区总体规划》及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近期(1991-1995)集中开发13平方公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按照“贸易起步、房地产先行、内联外引并举”的方针,集中发展“短、平、快”项目,积累资金和经验,为下步加快发展积蓄后劲,打好基础。中期(1996-20000完成2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坚持走经济开发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形成一批生产、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实体性组织,初步形成资源配置合理的产业结构。远期(2001-2010)是42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阶段,着力抓好“高、新、大”项目的引进建设,充分利用腹地资源,扩大出口创汇,把开发区建成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区、商贸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转口贸易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经济区域。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日照开发区勾画了宏伟的发展蓝图。 二、坚持全方位开放,多渠道招商引资。三年来,日照开发区把项目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积极实施“内联外引并举”和“争大抓小”的方针,大力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先后与国内十几个省市及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业务洽谈,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引资金、抓项目、促开发。一是以地招商,以地生财。按照规划、征用、开发、出让、管理“五统一”的原则,积极推行有偿有期限的土地出让、转让制度,把死土地变成活资金。截止94年底,累计办理规划、出让、转让土地8000多亩,其中70%的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划分功能小区,借助外部资金成片开发。目前,日照港务局包片开发的2平方公里港口工业小区已完成“五通一平”;日照房地产开发建设总公司包片开发的林滩生活小区巳投资1.2亿元,完成24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开发。二是充分利用外资,兴办合资企业。通过参加青岛、西安、日本、香港、韩国经贸洽谈会,自带合作项目到国外招商引资等途径,积极开展招商活动。特别是开发区将94年定为“招商年”,先后组织了十几个招商团到国外招商。同时,邀请外国商社、财团来区考察洽谈项目。截止94年底,全区累计批准外资项目78个,项目总投资2.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已有62家外资企业投产运行。三是大力发展横向联合。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中央、省直部门、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和腹地城市的联系,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吸引他们来区兴办企业,设立窗口。目前,北京、上海、新疆、青海、西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在开发区设立了窗口。三年来,共批准内联项目101个,项目总投资4.2亿元。其中,高效稀土铜基钎料、铝基陶瓷复合材料活塞、凝血酶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已投入生产。四是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着力抓好大中型骨干项目。对已批准的项目,实行建设责任制,明确责任人,靠上抓建设,以尽快发挥大型骨干项目在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目前已有一批较大项目在区内落户。美国戴诺有限公司独资3000万美元的润滑油厂项目和中日合资2266万美元的三鸣生化制品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2.7亿美元的黄海木浆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进行报批工作;与香港、日本合资5亿美元的食品工业园项目和总投资5亿美元的日照电厂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之中。这些大中型骨干项目建成,必将带动开发区和日照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狠抓企业管理,深化内部改革,着力提高开发建设效益。在大力引进资金、项目,加快开发建设的同时,开发区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引进项目与加快建设、加快发展与提高效益的关系,下大力气加强企业管理,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一是制定了区属企业管理办法。总的原则是加强企业宏观调控与指导,健全管理制度,推行现代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推行新的劳动用工制度,企业用工自主,职工竞争就业。企业内部打破干部与工人、固定工与合同工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同时,全面推行职工养老保险、风险抵押金制度和效益工资制,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目前区内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运行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对新进区企业,一律推行股份制,一步到位。1994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分别是93年的3.1倍和3倍;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2.1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分别增长150%和160%。全区各类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坚持高起点,创一流,狠抓软硬环境建设。在硬环境建设上,按照“管委筹资保重点,一般工程用地换,包片开发自己干,包间道路农民修”的工作思路,突出水、电、通讯、道路及生活住宅、标准厂房等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年来,共投入4.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成了两个供水工程;开通道路25条85万平方米;黄海工业区110KV输变电站巳投入运营;3000门程控电话巳开通使用;高科技工业园“四通一平”建设正加紧进行。经过三年的建设,起步区内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提高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在软环境建设上,一是建立了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本着综合、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和完成了适应开发区纵向政令畅通、横向关系协调的新型管理机制。二是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觉悟高、纪律严、作风好、效率高的开发建设队伍,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改革开放“窗口”的要求,在全区干部职工中倡树“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是信誉形象”的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增强干部职工为开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和本领。管委机关带头开展了以引一个项目、筹一笔资金、扶一家企业、包一项工程、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从而在全区形成了人人关心开发建设,人人参与开发建设的良好风气。三是抓引进、重培训,为开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三年来,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多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职称以上的占80%,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改善了干部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开发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