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开放的大潮中,我们常熟市沿江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8月应运而生,并于次年11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我区依托老城,开发新区,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在不断探索中阔步前进,在宏观调控中提高发展,形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港区和沿江工业园区“两块一带”的开发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两年多来,我区累计投入资金六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成道路21条,总长61.8公里,建成桥涵125座,铺设下水道21.5公里。全长35公里、六车道的超一级公路——通港公路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于去年10月1日实现了全线全幅通车。 ——项目开发成果丰硕。两年多来,我区已累计批准进区项目314个。其中:外资项目116个,合同利用外资3.66亿美元。一批科技含量高、项目规模大、外资比例高的企业进区落户。全区批租、征用土地8000多亩。 ——港区建设摆开架势。常熟港的开发建设也已摆开架势,打响了战斗。中新合资开发港区的合营公司“常熟兴华长江发展有限公司”已领取营业执照,外资已到位1150万美元;两个三万吨级的码头已完成试桩、码头设计工作,6000万立方米吹填沙工程已动工。港区动拆迁进展顺利,口岸申报工作已经展开。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截至去年底,全区累计开工项目257个,其中竣工投产162个。1994年完成工业产值达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5.1%;实现税利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出口创汇85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5.2%;开发区自办企业累计达46个,1994年实现销售收入7.79亿元。 回顾我们经济开发区两年多来的历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因势利导,在发挥优势上下功夫。 建设开发区,进行集约投入、集约开发、集约经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产业经济由量态扩张向质态提高过程中的必由之路。要使开发区能顺利发展,必须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把握好宏观机遇与微观优势的结合;集当地之优势,扬长避短,创自己之特色,自成一体。市委、市政府通过认真调查分析,一致认为:常熟开发区是常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希望工程”,必须充分运用我市经过多年来努力所形成的基础,把我市处于分散或潜在的优势充分发掘利用,使它转化为现实的优势,组合成整体的综合优势,把生产要素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势。主动与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接轨,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接轨,与国际经济接轨,从而加快我市的经济国际化进程,推动常熟经济再上新的台阶。分析我市开发区可依靠和发挥的优势有:①区位优势。常熟临江近海,上海、苏州、无锡、南通等大中城市环抱四周,将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物流中心和储运中心。②建港优势。常熟处于长江下游处咽喉部,有35公里的长江岸线,大部分岸线稳定,水域开阔,深泓贴岸,陆域平坦,有优越的建港条件。③交通优势。境内水陆交通网密集,现有204国道及205、323省道过境。望虞河、张家港河、常浒河、白茆塘航道畅通。“九五”规划将建成三条高速公路,省政府拟建的沿江铁路将穿过常熟港区和沿江工业园区。④综合经济实力优势。常熟经济基础比较厚实,财政收入连续五年跻身于全国十强县(市),工业外向型、金融、商贸等多项指标名列国家和全省前茅。⑤新增的优势。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兴建,必将幅射周边县市,为加快常熟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促进常熟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以此为基础,我们在开发战略上,确定了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优势,以港区为龙头,以高新技术区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在开发格局上,确定了“两块一带”的模式,致力于把高新技术区建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区和设施完善的新城区;把港区沿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商业港区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重要配套区;两区中间由新辟建的通港大道相联结,形成一体。 二、坚持提高起点,在科学规划上做文章。 我们坚持“提高起点、科学规划、立足长远、争创一流”的精神,本着“求实超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原则和“起点高、安排巧、设施全、环境美、有特色”的思路,认真编制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各功能区域规划,并付诸实施。位于城区东北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兴建一个兼有城市和经济功能的现代化新区为目标,对全区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沿街景观、建筑风格以及水电、通信、交通、环卫、绿化、环保等都按照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工业的要求统一筹划。新区南北纵向的主干道海虞北路宽50米,两侧布局行政、金融、商贸、服务、娱乐等设施。工业区域主干道宽36米,次干道宽20米,集中布局高新技术项目,区内实行集中供水、供热、供电,并建有先进的国际通讯系统。位于长江之滨的港区和沿江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港口经济和沿江基础工业,如仓储、运输、电力、钢铁、机器制造、石油化工和港口加工保税区等。为了提高规划质量,我们专门邀请了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高等级的规划设计单位帮助我们规划和评审。为了增强规划的深度,我们在规划过程中始终考虑把开发区的规划放在长江流域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来构思,从而使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坚持不断投入,在基础施上花本钱。 改善投资环境是招商引资、开发项目的先决条件,也是加快开发区建设的当务之急。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一重点,舍得花钱,集中资金,确保基础设施投入。两年来,我们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在前几年所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又投入资金近六亿元,迅速形成了开发区主副干道的骨架。建成了连结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港区的沿江工业园区,并沟通204国道、十苏王线的全长23公里、宽36米砼结构的通港公路和全长12公里、宽36米柏油路面的沿江公路,并于1994年10月1日实行了全线全幅通车。最近,港区沿江工业园区主干道也已破土动工。在路桥建设的同时,区内已建成投运11万伏变电所一座,还有正在筹建的一座1.8万千瓦的热电厂一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今年投产,将集中供热供气。12万门的程控电话枢纽楼已建成投用。我们还在漕泾小区开工建设管道液化气工程,供气范围为一万户,今年1月交付使用。区内基本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电讯通。 四、坚持“五个结合”,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 开发区建设的关键是引进项目。项目多少、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速度快慢,是衡量开发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项目建设上,我们主要实行了“五个结合”。①“内外结合”。采取内引外联相结合、内资外资一起上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地主动招商引资,并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等措施,使项目引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②“大小结合”。采取举办大型招商洽谈会和小部队主动出击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体现了招商引客的广泛性和针对性。③“点面结合”。我们注重抓“龙头”项目,以重点带动全面。每年确定两、三个重点项目,由开发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织洽谈。如总投资3000万美元、年产40万台的日本夏普复印机生产企业成功后,带出了显著的“夏普效应”,有20多个日本公司来常考察洽谈,有四个公司确定在开发区设立工厂,并已领取了营业执照。④“市乡结合”。我们通过“开发区搭台,全市唱戏”,发动和依靠全市各行业主管局和各乡镇参与开发,实行市乡镇联合开发。⑤“建管结合”。我们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项目建设。提出了“批准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竣工,竣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并明确职责、落实到人,一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