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总投资一亿元,已累计上缴国家百亿元,投资内地百亿元 对外推出廿省产品,对内辐射技术管理,培训数百万劳动大军 十五年,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创下二百多个“全国第一” 在中央和全国人民关心支持下,聚国内外之力兴建起来的深圳经济特区,15年来对全国作出了哪些贡献?记者最近走访了一些政府权威部门和社会研究单位,深切感到,深圳特区在经济实绩、“窗口”作用和“排头兵”效应等方面贡献很大。 小投入 大回报 深圳市政府部门向记者提供了几个统计数字: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初期,国家共投资1亿元,用于建造“二线”铁丝网和收购联检大楼。而深圳市从1981年到1994年,累计上缴中央和广东省财政48亿元;另外,1990年到1993年深圳海关代征关税29.9亿元,1988年到1993年深圳市工商银行上缴国家税款11.3亿元,1990年到1993年深圳市建设银行上缴国家税款5.5亿元,三项共达46.7亿元。深圳市四大专业银行都是全国同系统中的创利大户,其中深圳农业银行1993年创利逾6亿元,约占全国农行系统创利的一半。它们所创利润,90%以上都上缴到了总行。 深圳市领导人说,深圳能有此贡献,主要得益于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据了解,深圳人充分利用特区政策,15年间将77.1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和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资本吸纳到这里,将这个落后荒僻的边陲小县城建成了拥有330多万常住、暂住人口,年工业产值630多亿元,年地方财政收入70多亿元的现代大都市。近几年来,每年拿出约200亿元,用于能源、交通、电讯、流通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日趋优化,整个社会综合实力在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有了这个实力基础,深圳市人民努力为全国多作贡献。近几年间,深圳共向内地投资100亿元,在全国80多个城市和地区兴办项目500多个;从1990年开始,深圳市政府又设立了“经济合作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内地贫困山区发展经济,到目前已累计发放基金3亿元,帮助粤北山区和长江三峡地区等建起了近100个开发项目,大部分项目现已产生了很好的效益。一些专家认为,只要深圳能继续在中央各部门的支持下,切实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中央对经济特区“三个不变”的讲话精神,锐意进取,实力将会继续大增,对国家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小窗口 大功能 深圳经济特区创建至今,历届领导班子牢记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努力把特区办成沟通国内外的“四个窗口”,逐步加强对内地的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方面的辐射。 据深圳市经济和科技管理部门介绍:特区创办后,中央各经济部门和全国各省市纷纷到这里招商办企业,吸收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逐步发展了一批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深圳已成为我国彩电、微电机、数字仪表、厚膜电路、电话机、电脑软盘、液晶显示器、收录机、组合音响、计算器等电子工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出口基地,生物工程、轻纺、食品、制药、石化等领域也初具现代产业规模。这些产业的产品向内地扩散,技术向内地辐射,一些成功的科技企业集团直接到内地开展生产经营合作,也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了内地。目前,全国各地到深圳兴办的企业近8000家,其中有不少企业逐步把生产工厂搬回内地,在深圳保留一些样品制造车间,刻意强化对外商贸功能,逐步形成了“内地-深圳-国外”“三点一线”的加工出口体系,既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又带起了内地的科技产品开发和经济发展。深圳市近年集中总结推广这种“三点一线”的经验,以期更好地为内地发挥技术和管理的“窗口”作用。 深圳特区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使内地人不约而同地把它视为了解国际市场信息、组织外贸出口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最好“窗口”。据粗略统计,近几年间全国各地到深圳举办招商引资活动约400次,加上各地驻深办事处、联络处的经常性对外接触洽谈活动,深圳成了各地人们心眼中“永不落幕的广交会”和全国最大的一个招商中心。在深圳的服务和组织下,每天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几千种商品从深圳的14个口岸转口销住世界各地,一年出口贸易额10多亿美元。 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目前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城乡约200万名“打工仔”、“打工妹”。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和这座美丽的现代大都市,又给自己的家乡带回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 据深圳劳动部门的保守估计:按每个外地“打工”者每年往家乡寄回3000元计算:一年由深圳寄回内地的劳务收入至少有60亿元。据分析,这批“打工”者当中,有高、中、初级知识分子,也有中学毕业生甚至文盲。他们到深圳之后,不但为深圳和家乡的建设贡献了力量,而且更主要的是在各种环境和岗位上,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的熏陶,经受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磨砺,进步很快。有的内地政府领导人说:他们组织劳务工到深圳,等于向深圳派“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还有不少人从深圳把外资和先进技术介绍回自己的家乡,充当了“编外招商团”的角色。 小区域 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