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扩大开放

——赴大连、烟台考察的几点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宝江 武汉市市长

原文出处:
学习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大连、烟台是我国较早实行开放政策的前沿阵地,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的两个重要城市,开发区建设起步早并且很有特色。以前,对大连、烟台近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时有所闻,但了解得并不深。1994年9月下旬,我们一行到大连、烟台等地进行了短暂的考察学习,在许多方面加深了认识。特别是这些城市抓开放求发展的意识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迅速发展的“真经”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求真、务实、巧干。

      一、两市的基本作法与特点

      自1984年国家确定大连、烟台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短短10年间,两市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实力日益增强。1993年,大连国民生产总值达32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9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16.2亿元;烟台国民生产总值达33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7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他们较好地把握了改革开放机遇,把扩大对外开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大搞外向型经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转轨变型,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1、抓重点、培植新增长点,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强大后劲。从考察情况看,两市在这一点上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抓得很有特色。两市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大规模地进行技术改造。“六五”、“七五”期间,大连累计投入近百亿元进行技改,引进700多个项目,使1300多个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大为增强。同时,创造条件,争取上一些大的高起点的工业项目。如1990年成立的大连造船新厂,国家投资9.5亿,可建造30万吨级船舶,年生产能力72万吨,去年产值已超过5个亿;与日本松下合资的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14.52亿人民币,全套引进松下技术、设备,年产机芯150万台,二期工程完成后,生产规模达300万台。烟台按照构筑“大(规模)、高(技术)、外(向型)”工业格局的发展思路,近几年上了一批基础工业、原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如聚氨脂、氨纶、涤纶、锦纶、电炉钢、车用空调器、计算机系列电子产品、导电玻璃等,使全市工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全市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工业骨干企业达700家,工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增强。二是开辟“第二战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已成为两市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作为老工业基地,大连在改造调整老企业的同时,不断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一年一大步,成效显著。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43亿,1992年为276亿,1993年达到518亿。烟台乡镇企业已走过初始发展的阶段,进入高速高效增长期,在全市经济中唱“主角”。乡镇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0%,全市高新技术有60%在乡镇企业,亿元村发展到100多个,呈现出群龙出海、百虎争雄的发展态势。现在他们又提出“第二次创业”、“全面加速第二步跳跃”的口号,即用两年时间实现从资源消费型向科技主导型的转化。我们参观的芝罘区只楚村被列为山东省“村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现已形成电线电缆、汽车内饰材料、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冶金铸造、建材等行业且初具规模;该村与中国科学院联营的中外合资企业,有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用于工业生产的高能电子加速器辐照交联电缆生产线,开发出国家级新产品4个,1993年该村社会总产值突破3亿元,1994年可达5亿元,计划1995年完成总产值10亿元。

      2、实行全方位开放,外向型已成为经济突飞猛进的加速器。从分析两市发展情况看,关键在于开放。八十年代,得开放之先,打开对外交往交流的局面,在观念、人才、环境等方面奠定了好的基础,近三年来,乘势而上,千方百计搞引进,又储备了一批项目,渐入收获期。到1994年7月止,烟台累计引进外资项目3250项,合同总额61.7亿美元,其中外资额3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2780户,合同外资额30亿美元,已投产三资企业一千多户。截止1994年上半年,大连累计兴办三资企业3757户,合同总金额105亿美元,其中协议外资额52亿美元,已投产企业1800多户。1993年三资企业产值109亿元,利税6.2亿元。两市利用外资的共同特点和趋势:一是经营状况较好,项目质量提高,外商投资信心增强,再投入扩大。烟台90%以上三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均获得好的效益,1994年总产值已达63亿元,利润3.4亿元,税收2.33亿元。大连一批三资企业扩大投资,1994年平均每户增资额304万美元。二是协议外资额加大,独资企业增多。从大连情况看,1994年合同金额中协议外资比例占60%,而1993年仅占36.2%,独资企业发展到近400户,协议外资12亿美元。烟台独资企业达330户,大部分是近几年增加的。这主要是根据国内资金短缺,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各有利弊,以及外方的意愿等情况,两市在招商引资策略上进行适时调整的结果。烟台明确提出:在招商方式、老企业出让股份、扩大外资比例上要实现新的突破。

      通过扩大出口,换取更多外汇,搞更多的引进,提高企业产品档次和质量,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在抓引进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农业方面大搞开放,加速建设“海上烟台”、“山上烟台”和“陆上烟台”。1993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达42.3亿元,比1992年增长40.3%,外贸自营和三资企业出口总额7.68亿美元,增长93.9%。大连1992年出口创汇20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2.4亿美元,出口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农业创汇占农业总值的40%以上,1994年上半年出口创汇8亿美元。

      看大连、烟台,我们感到,两市对外开放较好地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指导思想,既突出重点,又有面上的千家万户;既搞引进,又抓出口;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如大连,引进项目中已形成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既开发区占1/3,市属局和城区占1/3,效县占1/3。在整体开放格局中,突出6个“对外开放先导区”,即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大窑湾港区、足球特区。同时,在全市范围中,确定13个“经济开发小区”。烟台则以实施“万家企业对外开放”战略为核心,突出“五区一工程”,即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芝罘湾保税区、旅游房地产开发区、农业开放开发区和乡镇企业“龙虎工程”。此外,在全市设立蓬莱、牟平、莱阳、长岛等9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实行开发区的某些政府。总之,各行各业抓开放,企业成为开放的主体,在两市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