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五届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发言纪要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开艳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了抓住机遇,加快浦东开发,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面向世界和未来,第五届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以“浦东开发与中国经济发展”为主题,于1994年11月9日至12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官员和学者出席了会议,就浦东开发与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浦东开发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的重塑,浦东开发与上海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重建,浦东开发与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浦东地区的投资环境及利用外资政策等实质性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一、关于浦东地区的投资环境及利用外资政策

      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指出,在开发浦东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营造一个面向世界的投资环境,以利于浦东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他认为,这一投资环境包括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能同时保护国内外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特别要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投资的回报率。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在规划上,除了制定浦东开发总体规划外,还请了英、法、意、日等国的专家对陆家嘴中心区的规划进行国际设计竞赛,使浦东的规划吸取世界各地规划的精华;在法制上,政府已制定了包括优惠政策在内的14个涉外经济法规,还有10多个正在制定之中,这些法规的制定充分听取了外国投资者及国外法律界人士的意见;在体制上,减少冗长、繁琐的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积极采取措施为投资者提供“一门式”服务等等。据统计,1990年4月浦东开发以前只有37个外商投资项目,而至1994年8月底,浦东已有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个外资项目,总投资93.4亿美元。特别是45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落户浦东,最近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和美国兆华斯坦地产公司联合投资7.5亿美元在陆家嘴兴建90层以上的金融大厦已签约,它将成为亚洲最高的建筑。这些都说明浦东正显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浦东将形成万商云集的局面。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经所所长姚廷纲、博士徐明棋认为,要进一步开创利用外资的新局面,浦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抓住全球直接投资新高潮方兴未艾的契机,解放思想,主动出击,通过各种形式的招商招资活动吸引大公司前来投资落户。为了做好吸引大跨国集团和跨国公司前来投资的宣传工作,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然后结合不同跨国公司的投资需要和上海的优势,有的放矢地做公关,以提高它们增加投资于上海和浦东的兴趣。其次,大胆地利用间接外资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一些僻远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以基础设施改善后土地级差上升所带来的级差地租收益进行偿还,探索出一条以间接投资增加带动直接投资扩大的新途径。上海和浦东新区还应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通过发行国际债券和其他融资形式筹措更多的资金来加快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市政的配套工程的步伐。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探索和开辟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新方式和新领域,开放更多的行业允许外资进入。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规划土地局副局长万曾炜认为,浦东开发为外商急迫的产业转移和资本输出需求创造了优良的投资环境。他说:1992年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外商投资热潮,当年浦东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达567个,协议投资额达28亿美元,是浦东新区十多年外商累计协议投资额的4倍。比较历次中国投资过热造成经济祸害的实际情况,这次投资热总体上是健康的,关键原因是资金来源的国际化,只有在外资大举进入的前提下,才能形成现今的较高投资增长率。他指出,浦东开发不但刺激了外商来华投资,同样也使国内不同地区的企业冲破地域和行业的界限插手热点地区的投资。浦东新区近年来吸收国内的投资项目已达3710个,投资金额超过280亿元,这种状况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可能的。中国企业实行自愿性的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大进步,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流动,强化投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都将产生极大的意义。

      二、浦东开发与上海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重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因认为,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还需要花费整整十年的时间逐步完成,因为金融资金的转移决非易事,必须具备一整套全新的金融市场运行的条件,才能保证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当前国际资本加强向中国的流入,中国也确实需要留住这些资本,以便使待开发的各种项目得以启动和运转。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国际资本的注入不仅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是亟需的,而且对于几乎所有转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也都是亟需的。对于中国来说,为了吸引外国金融资本的投入,并且紧紧地抓住这些资本不使其抽回或转移,必须在今后的阶段中改变以下一些条件或环境:(1)用现代的目光来看,中国的银行制度必须加以修正,以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2)总的来讲,银行和金融市场最需要引入现代化的功能设备,也就是说,金融和银行业必须进行技术革命,利用现代电信制度,加速电子转移帐户资金网络的建立与健全。(3)股票市场必须以国际化的水平与规模建立,以使中国的股票与世界股票市场及早接轨。从上海的证券市场来看,目前与世界市场的标准相去甚远。两年前的上海股市还没有人专门从事证券形势与行情的分析,而上海又急需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因此,可考虑充分利用香港市场的有利条件,派年轻人到香港去边学边干边作培训,证券公司的人员也应到相应的香港公司中培训。这是一条培养证券市场人才的捷径。(4)为了商品贸易、财政金融等发挥正常的功能,除了公司普通股外的其他市场也应尽快建立、健全。(5)充分运用现有的许多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有弹性的交通运输系统。(6)为了给准备来中国从事各种经济行为的新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存条件,如避免金融危机、避免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混乱,还必须建立一个有法律效力的破产制度,并使破产制度顺利地进入市场动作。(7)为了金融业的发展,还必须建立一支以现代化交易设备为后盾的、训练有素的技术队伍,这是必不可少的。假如以上几点转变真正产生了效果,发挥了作用,那么可以考虑实施下一阶段的新的发展规划。这将涉及诸如土地改革的目标、私人商业、贸易部门的扩展、进出口要素的流动、民间经济服务队伍的创建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