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窥视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企业信息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了解决全世界面临的社会发展、人口剧增、土地减少、粮食短缺、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破坏、人类健康、环境恶化等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各国都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视为缓解这些问题的有力手段,并竞相建立科技园区。据统计,全世界现近1000家。我国自国务院1988年5月批准北京的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这一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壮大发展。截至1993年底,我国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0个。其中国家级52个,其政策适用区达48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13平方公里,累计开发土地62平方公里,新开工建筑面积1200万平方米,已竣工600万平方米。

      纵观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虽初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同时也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和面临的问题,必须针对现状采取以下的优化硬化应急措施,以使其加速发展。

      第一,产业化规模小,年产值低。

      据报载:我国的一位学者1993年应邀参观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后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新竹园区占地仅3.8平方公里,1992年产值达到台币870亿元,约折合33亿美元。而大陆的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992年的技工贸总值不到17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当时的外汇调剂价格计算,约只有20亿美元。若按国外科技园区的一般统计,新建区每平方公里创产值20亿美元,相比对照,差距更大,返视我国是小生产者的作坊式企业多,产业规模小,产值低下。甚至有不少企业的从业人数仅有几个人,其生产设备只是一些普通工具,大多工艺仍靠手工拼体力。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直接制约了它的规模与发展。没有投入,哪有规模和产出。建议国家火炬办尽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增加“火炬计划”项目和递增科技贷款额度,以增强发展的支撑力和后劲。

      第二,开发区建设出现扭曲倾向。目前某些开发区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应的生产,未形成开发区产业活动的主线,背离办区宗旨名不副实,商贸色彩过浓,变成了高技术产品贸易区,有些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新技术零配件的组装公司或产品销售公司,多数科技一条街,实际上被“商海”淹没,成了商业一条街、第三产业一条街。有的开发区甚至蜕变成了土地开发或房地产公司。

      第三,低层次、重复性建设多,产业结构雷同化。在国家级的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基本上是“青一色”的工业科技开发区,其重点发展领域大多数集中于电子信息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等少数几个领域,产品结构基本相似,缺乏立足本区资源和优势,发展各自具有特色的新企业、新产品。究其原因是国家没有从宏观上形成一个总体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或发展纲要,各开发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协同与沟通。其次是开发区在形成时是按区域聚集方式,有些更是人为地把某些企业集中圈在一起,重形式的倾向比较严重,导致了产业结构趋同化,产品单一化,形成了过多的重复建设,失去了开发区各自的特色与优势的充分利用。

      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白区。至今国家级的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律姓“工”,没有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首要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能实现工业现代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国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表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广泛采用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航天和核技术等技术和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我国唯一的农科城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济南、长春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开始筹建。武汉、昆明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完善修改总体规划中,已把发展农业高科技园纳入计划,以实现工农贸一体化。要立足我们的国情国力,结合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创办国家级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尽快填补这一空白。

      第五,以法治区和管理工作滞后。我国现行的规定已出现与现实不相适应之处,亟待修订完善,应尽快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法》以明确高新技术企业的设立条件、标准、管理原则和权利义务、为企业提供的法制环境以及用法制手段调整和保护高新技术产业等法律条款,如日本颁布的“机电法”、“机情法”,比利时制定的“支持技术创新计划”、“鼓励新技术职业投资条例”、“促进创新公司和资本的条例”等,都有力保证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值得借鉴。

      第六,对科技人才和技术成果开发吸纳力薄弱。

      目前开发区在科技长入经济,研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和吸收科技院所、高等院校人才等优势方面比较薄弱。只有通过优化社会服务体系,制定出鼓励科研单位和高校办企业和科技人才带成果或技术入区的优惠政策,彻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等措施,使开发区真正成为科技人员的“特技特区”和培养科技实业家的学校。大力倡导科研单位或高校的科研开发机构与大型企业相互联系、兼并、入股将人才、成果优势与资金、生产优势互补,形成研究、开发、生产、商贸一体化的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良性循环。如在吸收人才上可参照上海浦东实行的“绿卡制”的进出来往自愿的政策。在职称问题上可授予国家开发区省级职称评审权或建立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职称系列等,以切实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要载体──科技企业家的发掘和培养。

      第七,环境亟待优化硬化。优良的硬软环境是开发区加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又是开发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开发区创办以来,急于上马和赶“热”,忽视了这一工作。软环境建设,一是要把出台的有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施,并不断完善之。二是以“三化”(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孵化创业中心、信贷、保险、法律、信息、进出口、专利、减免税、人才交流与培养、物资供应等内容的支撑服务体系。三是广泛宣传动员,争取社会各界对开发区的支持与参与,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创办开发区的合力。在硬环境的建设中,要瞄准21世纪,坚持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基础设施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