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两国继战前共同写下了一段充满血与火的侵略历史之后,又在战后不足半个世纪的“历史瞬间”写下了一段惊人相似的再度崛起的历史。对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当年遭受过日德法西斯侵略迄今仍隐隐作痛的亚欧国家,既为之重新崛起而惊喜,更对其未来走向而担忧。这不仅仅因为日德两国都有着为祸巨深的侵略战争“前科”,更重要的是在这两个国度里,否认侵略歪曲历史的谬论纷纷出笼、甚嚣尘上,右翼势力重新抬头、蠢蠢欲动,而其中更令人忧虑的是东方的日本。透过战后日德两国政要的言行和两国政府的政策不难看出,二者对二战历史的态度存在着天壤之别。这就预示着两国可能走上不同的道路。那么,日德两国政要的“二战史观”之不同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试就此略作探讨。 一 日德两国政要的“二战史观”之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对侵略战争性质、侵略罪行的认识和反省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战后以来,德国的绝大多数政治家特别是总统、总理等政界要人,对二战性质的认识是明确的,不但坦率承认侵略战争性质和纳粹德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而且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频频道歉、真诚谢罪,表现出德国领导人特有的政治远见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早在1951年9月27日, 西德首任总理阿登纳在联邦议会演说中明确表示:“纳粹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了滔天罪行,对此我们有义务进行道德的物质的赔偿。”(注:李正堂:《为什么日本不认帐——日本国战争赔偿备忘录》,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453页、422~423页。)1970年12月6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冒着严寒驱车来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在众目睽睽之下猝然下跪, 以此向长眠于地下的犹太冤魂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愧悔之意。1985年5月8日,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在纪念二战胜利40周年之际郑重地对国民说道:“如果对过去闭目不看,将不能看到现在。”(注:李正堂:《为什么日本不认帐——日本国战争赔偿备忘录》,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453页、422~423页。)并把5月8日定为德国人民的解放日,使德国政要对二战历史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1994年8月1日,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波兰纪念反法西斯华沙起义50周年纪念仪式上,再次代表德国发表了发自肺腑的谢罪讲话。他说:“德国人对于德国这个名字永远和数百万波兰人和犹太人的苦难联系在一起,我的心中充满愧意……我在华沙起义的战士和战争受害者面前低下我的头,我请求你们宽恕德国人给你们造成的痛苦。”(注:黄永祥、代天宇:《不要忘记德国》,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209页、310页。)根据他的提议,德国议会决定把每年的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哀悼日。 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德国领导人继续纷纷发表讲话,重申:德国要永远牢记历史教训,并对纳粹罪行永志不忘。科尔总理则再次跪倒在以色列的一座纪念碑前谢罪,并痛苦地说:“我的内心充满羞愧。”(注:《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表示悔罪》, 《法新社》1995年6月7日电讯。)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 同是当年法西斯侵略国家的战后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却能提醒来访的日本明仁天皇说:“我们不能挽回过去。我们只有正视过去,铭记历史教训,才能胜任未来的要求。”(注:黄永祥、代天宇:《不要忘记德国》,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209页、310页。)此外, 西德总理密施特在访问日本东京时亦告诫和规劝日本首相:日本要明确承认当年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明确承认日本在战争期间对亚洲国家犯下的罪行。这着实难能可贵,既令人感动,更让人沉思。 以上不难看出,战后德国的历届领导人对二战历史的认识是一致的。透过德国领导人富于政治远见和感人肺腑的言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德意志民族敢于直面历史、勇于解剖自我的宝贵品质;看到了德国政要与过去彻底决裂、痛改前非、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决心。 那么,同是当年的侵略国、战败国的日本政要在这个问题上是什么态度呢?只要回顾一下战后日本政要的言行就不难发现,包括天皇、多数首相和大批阁僚在内,他们不仅奉行不反省、不道歉、不谢罪的“三不主义”,而且时刻图谋为侵略战争翻案,令亚洲人民大失所望。 众所周知,裕仁天皇是杀死5000万亚洲人(其中2000万中国人)的名副其实的日本头号战犯。早在1945年8月9日晚举行的战时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当他作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圣裁”后说:“为国家前途计,在大局上应效法明治天皇在三国干涉时所作的决断,忍其所不能忍。”(注:《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940—1945)1969年版,第631页。)可以看出, 当时的裕仁天皇是怀着与其祖父接受“三国干涉还辽”时一样的心情来接受投降的,其卧薪尝胆、誓报战败之仇于来日的复仇心理溢于言表。不仅如此,裕仁在“投降诏书”中不仅把对美英宣战的目的说成是“期望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且对效忠天皇“圣战”的军国臣民大加赞许。他说:“交战四载(按:从太平洋战争算起),朕之陆海将士勇战,朕之百僚有司精励,朕之一亿众庶奉公,各尽最善。”(注:引自《党史信息报》1995年10月1日。)至于侵华战争的责任和罪行只字未提。裕仁天皇在美国庇护下,仍然念念不忘复活军国主义。1973年5月26日, 裕仁曾鼓励增原惠吉防卫厅长官说:“应使军备进一步有所发展。要吸收旧军队的优点,努力干吧!”(注:井上清:《天皇的战争责任》(中文本)商务印书馆1983 版,第8页。)就这样,裕仁天皇直到1989 年寿终正寝,也没有对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有丝毫悔意,更没有向遭受了巨大灾难的亚洲国家的人民说上一句道歉的话。天皇的上述态度特别是天皇制的保留,大大阻碍了日本人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反省这场侵略战争。 再看日本首相和阁僚。 在战后日本的20 多位首相中, 只有前联合内阁首相细川护熙在1993年一改历任首相的暖昧态度,首次承认当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然而他的这一表态立即遭到政界和民间的强烈反对,不得不旋即改口为“侵略行为”。至于其他首相和阁僚,他们不是象德国政要那样利用一切机会向受害国人民道歉、谢罪,告诫本国人民铭记历史教训,而是恰恰相反,一有机会便就战争性质和战争罪行等问题大放厥词,试图翻案。近十年来,已有10多位阁僚公开否认侵略历史和罪行。1988年时任国土厅长官的奥野诚亮称:“日本一直不是一个侵略国家”,大东亚战争是“解放战争”。1994年时任法务大臣的永野茂门说:“南京大屠杀是捏造出来的”,“把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同年任通产相的桥本龙太郎亦称“日本是否对亚洲邻国发动过侵略战争尚存疑问”等等(注:李正堂:《为什么日本不认帐——日本国战争赔偿备忘录》,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453页、422~423页。)。以至“失言”、“收回”、“辞职”成了80 年代以来日本政坛的特有“景观”。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或出访时,对战争问题能回避则回避,实在回避不了就暖昧作答;有时即使含糊其辞表了态,但说归说,做归做,他会马上用自己的行动表明真实的态度,这就是频频参拜靖国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