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世纪后半叶,沙俄政府最终武力吞并了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并在这块新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军政合一的统治。1865年成立突厥斯坦州,颁布《临时管理条例》;1867年成立突厥斯坦总督府,府治设在塔什干市;1886年颁布正式的《突厥斯坦边区管理条例》。通过临时管理条例和正式条例,确立了边区行政、司法和经济体系。与俄国其他省和州不同的是,突厥斯坦总督府不隶属于内务部,而是属于军部管辖。总督府下辖5个州:锡尔河州、七河州〔1〕(两州均为1867年成立)、费尔干纳州(1876年成立)、撒马尔罕州(1887年成立)、外里海州(1881年成立)〔2〕。 哈萨克斯坦的领土最初分属三个总督府管辖:突厥斯坦总督府(七河州和锡尔河州)、奥伦堡总督府(乌拉尔斯克州和土尔盖州)和西西伯利亚总督府(阿克马林斯克州和谢米巴拉金斯克州),昔日布科汗国的领土1872年划归阿斯特拉罕省;曼格斯拉克1870年划入高加索军区,稍后归外里海州管辖。1891年3月25 日通过《阿克马林斯克、谢米巴拉金斯克、七河、乌拉尔斯克和土尔盖州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新成立的草原总督府代替了原来的奥伦堡和西西伯利亚总督府,府治设在鄂木斯克市,下辖阿克马林斯克、谢米巴拉金斯克、乌拉尔斯克、土尔盖州和七河州。 1886 年颁布的《突厥斯坦边区管理条例》和1891年通过的《阿克马林斯克、谢米巴拉金斯克、七河、乌拉尔斯克和土尔盖州管理条例》,是沙俄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巩固和加强了这里已经实行的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最高长官为总督,总督、州长和县长等职务全部由军官担任。突厥斯坦总督府和草原总督府的总督集辖区军政、外交、经济和司法大权于一身,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督办公室和所辖各州军事总督均听命于他。各州管理机关由州军事总督和州管理委员会组成。州管理委员会是军事总督的执行机关,受军事总督的直接监督。七河州和锡尔河州军事总督还负责处理边界事务。每个州由若干个县组成。各县县长由总督府总督根据各州军事总督推荐,从军官中任命。每位县长配备两名助手,其中一人由土著居民上层人物担任。县长掌管一县军事、民政大权,是所辖县警察部队的最高长官。本县所属军队、堡垒均听命于他。县下分为若干乡。每个乡由若干个行政阿乌尔(或基什拉克)组成。每个行政阿乌尔有100~200顶帐篷的牧民组成,每个乡包括1000~2000户。阿乌尔每50户选出一名50户长,由50户长组成乡代表大会。乡和阿乌尔(或基什拉克)行政官员由乡、村代表大会每三年选举一次产生,由州军事总督批准。乡长掌管一乡的行政和警察;牧区行政阿乌尔长称斯塔尔施那,农业地区基什拉克长称阿克沙卡尔。 乡、村一级官员一般从巴依、商人和高利贷者富裕阶层中产生。“选举”通常伴随着激烈的斗争和不正当的权钱交易。据沙俄官方记载,在“选举”乡一级官员时, 一位候选人用于吃喝送礼方面的款项竟达15000卢布。乡、村一级官吏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现象早在80 年代初已很普遍,到1916年起义前夕及其后的“招军工”中达到极点。1916 年9月21日,鄂木斯克乡应征哈萨克向俄军部状告本乡乡长等人的舞弊行为。状纸中说,由于他们的非法行为,应服劳工的人和不够条件的人完全搞反了,有钱有势的人用各种方式逃避应征:贿买官吏、改变出生年月、和老牧人调换位置等,有钱人和商人大部分被免除服役。乡长和书记官把穷人和与自己作对的人编入应征名单中。结果,乡长的几个符合条件的兄弟被留在了家里,20多个超龄的人却被征上了〔3 〕。 因此, 1916年大起义中,乡、村官吏们成为起义者最为痛恨的一族和首先打击的目标,“损失”最为惨重。他们生活在恐怖之中,不仅无力执行沙皇的命令,甚至不敢迈出毡房一步,成为官府保护的对象。 沙俄政府在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警察系统,在州级市有警察局,县级市设警察所,乡、村有警察段,警察成为沙俄政府进行统治的重要工具。1907年11月,更建立了突厥斯坦地区暗探局,在中亚实施白色恐怖,封闭和查禁进步书刊,摧毁进步社会组织。沙皇的警察和宪兵遍布各地,监视着人民的一举一动。他们也是1916年中亚人民大起义中人民最痛恨的一类,各地起义几乎都是从攻打乡、村官吏和警察、宪兵开始的。 二 沙俄并吞中亚后,致力于发展植棉业,试图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里变成俄国棉纺织工业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中亚由此开始了自己单一畸形的经济发展历史。在沙俄的苦心经营下,中亚的植棉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棉花播种面积由1870年的1万多公顷增至1916 年的74万公顷,棉花总产量由1889年的2.27百万普特(1普特=16.38公斤)增加到1916年的14.9百万普特。中亚产的棉花在俄国纺织品市场上所占比重逐年增加(%)〔4〕: 时间进口棉 中亚棉 1908~1909 56 44 1909~1910 51 49 1910~1911 46 54 1911~1912 48 52 1912~1913 45 55 1913~1914 49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