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沿边开放必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到与沿海开放的互补作用。那么,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沿边开放的外部环境怎样?面对这种开放环境,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试图对此略作探讨。 一、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1.政治法律环境。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有这样几个变化趋势:第一,意识形态之间的隔阂正逐渐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再成为影响外交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可以绕过意识形态的差别而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第二,在发展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对曾经发生过的摩擦和战争不作太多的计较,而且有意淡化,以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中心开创外交的新局面。第三,经济关系同政治关系适当分开,政治关系不再是经济关系的强有力的制约力量,而且通过经济关系的发展,有促进政治关系进一步改善的可能。 在这种国际关系背景下,周边国家相继调整了它们的外贸经济政策,形成了对我国较为有利的沿边开放的外部政治法律环境。 中国与前苏联外贸部门于1982年4月和1986年1月两次换文,正式恢复两国边境贸易。前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宣布独立以后,中国政府很快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将驻前苏联的外交部门转移到俄罗斯联邦政府。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于1991年7月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其中规定:外商以物资作价进行投资,以及在所建的合资或独资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物资运进俄罗斯境内,免征海关税和进口税;合资企业中,外国职工个人所需物资运入俄罗斯境内,免征海关税;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商占30%以上的合资企业有权自行出口自产产品和进口本企业所需物资,自产产品出口所得外汇收入全部留给企业自行支配;外商及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土地使用权和其它财产权;保障外资不被国家机关强行没收以及不受其官员非法行为的损害;外国投资者在照章纳税后,应保证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国外汇寄因投资而获得的外汇款项。与中国接壤的原苏联其它三个国家也都先后于1991年或1992年颁布了“外国投资法”。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在法人中的份额高于30%,并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在第一次出现利润后的五年内免予纳税,在其后的五年内按税率的50%征收。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法主要规定了享受优惠税收的行业,它们是电子工业、机械制造业、包装技术、农业、食品加工业、地质勘探、采矿、旅游等。塔吉克斯坦的投资法规定,外国投资占30%或以上者,有权出口自己的产品,而不需要出口许可证,也有权进口自身经营需要的产品,同样不需要许可证。 缅甸联邦是世界上较为保守的国家,但早在1988年11月30日就颁布了“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其中规定,任何商品和服务性的企业,从开业的第一年起,连续三年免征所得税,如果对国家有贡献,根据投资项目的效益,还可继续适当地实行减免税收;凡经许可成立的企业在合同期内,保证不收归国有等。其它如越南、老挝也于1988年颁布了“外国投资法”。 2.经济环境。就周边国家的经济环境来看,也为我国沿边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周边国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双边合作提供了必备条件。前苏联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工业超级大国,“8.19”事件以后,约70%以上的工业生产力被俄罗斯联邦继承下来。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远东经济区,早在70年代末期,其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7%,其中,水产捕捞、加工业、采矿业、能源、机械、建筑、森林工业相当发达。 印度自独立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以公营经济为主体的多元经济结构,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朝鲜已经完成了第三个七年计划(1989-1993年),它的机械制造及金属加工业、纤维、化学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较为发达。其北部,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钢铁、机械制造、化学、纺织和食品为主体的工业基地。其它如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等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近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为经济发展开创了新路。 其次,产业互补为沿边开放创造了条件。就国内来讲,东北三省已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它地区除西藏以外,也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比如内蒙古的钢铁、制糖、毛纺;新疆的石油、化工、轻纺;云南和广西的机械、冶金、建材、轻纺工业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而周边国家当中,除俄罗斯联邦属于工业国以外,其它都是农业国,缺乏日用工业品。在中国国内早已滞销的一些低档生活用品,在西南沿边国家当中十分畅销。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而轻纺工业品、日用工业品以及食品奇缺。同时,我国边境省区对俄罗斯联邦的钢材、汽车、机械、金属制品、化肥、水泥等又很需要。这样,我国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的产业正形成供需互补的局面,以贸易为开端的双边合作将有益于双方。 最后,周边某些国家近几年正处于经济困境之中,急需得到国外的扶持和帮助。比如朝鲜粮食和能源短缺,致使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粮食;其工业开工率只有最高生产能力的50%,自1990年开始,经济连年出现负增长。蒙古1990年社会总产值只有计划产值的92%,其中工业产值完成94%,31种工业品未达到1989年的生产量。农牧业总产值已完成计划的90%,导致产品供应紧张,特别是食品和生活用品更显得短缺。俄罗斯取消了物价统制政策以后,通货膨胀率急聚上升,1992年10月,通货膨胀率在15%以上,日常生活用品涨价5—10倍,1992年粮食短缺约3000万吨,石油产量连年下降。印度也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和外汇危机之中,通货膨胀严重,1991年3月,外债总额达710亿美元,仅次于巴西和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三大债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