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和生产资料等主要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和相互关系。产业布局是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因此,产业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各产业部门能否协调发展及其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90年代,厦门经济特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布局合理化,促进经济特区高速、稳定和协调发展。 一、厦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存在问题 影响厦门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外资的引进使资本、技术、劳力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及各产业内部多部门移动,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与布局。1993年,厦门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08.04亿元,是办特区前的1980年的15.72倍。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发生很大的变化。1993年同1980年比较,第一产业由21.67%下降为7.71%,下降了13.9%;第二产业由57.84%下降为54.91%,下降了2.93%;第三产业由20.55%上升为37.38%,上升了16.83%。这表明,厦门的产业结构正朝着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达的方向发展。 (一)自给性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变。 办特区以来,厦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改变农村单一农业的格局,这是农业结构变化的重要特点。办特区前的1980年,厦门乡镇企业产值708万元,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3.85%,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为30.5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76.3%,从业人员占农村总劳力25%,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多种经营迅速发展,改变农业单一种植业的格局,这是农业结构变化的另一个特点。同1980年比较,1993年“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发生变化,种植业由68.12%下降为32.04%,下降了26.8%;林业由0.57%下降为0.44%,下降了0.13%;副业由7.39%下降为1.55%,下降了5.84%;牧业由14.53%上升为19.74%,上升了5.21%;渔业由9.01%上升为46.72%,上升了37.71%。这种“三降三升”的特点,正表明厦门的农业已经由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向多种经营发展,农业内部结构逐渐合理化。 经济作物全面发展,改变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的格局,这是农业结构变化的又一特点。同1980年比较,1993年厦门粮食产量减少12.85%,油料产量增加28.7%,糖蔗产量增加28.77%,蔬菜产量增加2.42倍,水果产量增加5.29倍。厦门种植业“一减四增”的变化,反映了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即粮食需求减少和对蔬菜、水果需求的增加。 (二)以六大支柱行业为主体的外向型工业格局基本形成。 厦门创办特区以来,由于外资在工业各部门之间流动,引起工业中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及多行业结构的变化。 ——六大支柱行业形成。办特区前,厦门作为前线城市,国家投资很少,工业基础薄弱,198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0亿元,职工10多万人,主要行业有食品、纺织、机械、化工、工艺等部门,其中产值超过一亿元以上的只有食品、纺织、机械。这三个部门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73%,是厦门主要的工业部门。 办特区12年来,通过外引内联,全市形成33个工业行业,其中轻工、食品、电子、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等6个行业1992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4.5%,已成为厦门工业的支柱行业。 ——工业品的出口比例扩大。办特区前,厦门的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主要有食品(罐头)、农副土特产品、轻工工艺品等,1981年出口值为1.1亿美元,只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0%,90%的产品是内销。办特区后厦门产品销售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1993年全市工业品出口交货值51.32亿元,占乡以上工业销售值31.3%。全市外贸出口总值2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值40.6%,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四位。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出口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逐步形成以外销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新格局。 (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同办特区前的1980年比较,1993年厦门第三产业产值增长37%,从业人员增长95.5%。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的比重也出现“两升两降”的特点: 〈1〉第二、四层次上升。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二层次如金融、旅游和房地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上升23.24%和10.58%,基本上反映特区经济发展的趋势;从事社会公共需要服务部门的第四层次的产值和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上升0.33%和1.65%,这个层次的发展,不利于精简机构和转换政府职能。 〈2〉第一、二层次下降。第一层次的流通服务部门的产值和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下降14.75%和8.37%,这表明以商业服务为主的传统结构正向均衡结构发展;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服务部门,其产值和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8.87%和3.85%,这说明厦门的教育与科技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必须加强。 12年来,厦门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