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捻军起义,前后历时16年,加上其酝酿时期在内,则达一个世纪之久。这是近代史上北方地区一场长期持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在当时全国人民反抗斗争高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场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以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典型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捻军的历史,很有必要对其历史分期问题再作研讨。 从50年代起,史学界就曾对捻军的历史分期问题进行过讨论。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彼此意见不尽一致,从分期的标准到具体主张,均有不同。关于分期的标准,有的学者认为捻军战争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一部分,太平天国对捻军战争进程产生深刻影响,建议以此作为划分的根据(注:祁龙威:《关于捻军史分期问题的商榷》,安徽《史学工作通讯》1957年第2期。); 有些学者主张既要考虑到太平天国的作用与影响,又要考虑到捻军本身的发展规律,并从中找出捻军史的各个阶段及其具体特征(注:江地:《捻军史论丛》第309 —314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罗文博:《捻军史的分期问题》, 安徽《史学工作通讯》1957年第2期。); 有的学者则提出应该以革命队伍在各个时期中根据当时的历史主客观条件所确定的革命目的作为主要依据(注:郭因:《我对捻史分期问题的意见》,安徽《史学工作通讯》1957年第3 期。)。虽然如此,但大都是以太平天国和捻军历史上的重大军事事件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的。 至于具体的分期主张,分歧较大。有的学者提出分成六个阶段:一是捻的诞生阶段(1804—1813年);二是捻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的阶段(1814—1853年);三是捻响应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北四处起义的阶段(1853—1855年);四是捻党起义统一领导建立大汉称号阶段(1855年秋—1856年冬); 五是以张洛行为首的捻党起义军加入太平天国阶段(1857—1863年);六是改变了地方性起义队伍的性质,在天京失陷之后,由遵王赖文光编练为正规军,在长江以北,继续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阶段(1864年冬—1868年夏)(注:罗尔纲:《捻军分期考》,《太平天国史丛考甲集》第119—147页,三联书店1981年版。)。 有的学者经过多年研究与改正之后提出分成九个时期:一是从1797年捻党产生至1853年6月7日北伐军占领皖北雉河集前夕,这是捻军的先驱——捻党时期;二是从1853年6月7日北伐军占领雉河集到1855年8 月雉河集会议召开前夕,这是初期捻军起义时期;三是1855年8 月雉河集会议召开起到1857年3月4日两军会师霍丘,这是捻军起义由分散走向集中时期;四是从1857年3月4日太平军和捻军联合作战起到1861年12月25日张乐行率部离开定远回到颖上为止,这是太平军和捻军联合作战时期;五是1861年12月25日张乐行北归到1863年3月24日雉河集失守, 张乐行就义,这是初期捻军战争结束时期;六是从1863年3月24日起到1864年10月30日西北太平军和捻军联合部队大败于霍山黑石渡为止,这是捻军战争由初期向后期转变时期;七是从1864年10月30日起到1866年10月23日东西两支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止,这是捻军战争的复兴时期;八是1866年10月23日起到1868年8月16 日西捻军在山东茌平南镇之役前后覆灭止,这是捻军战争的末期;九是1868年8月16日以后起到1900 年义和团运动时期为止,这是捻军起义的尾声时期(注:江地:《捻军史论丛》,第309—314页。)。 有的学者建议分为三大段:一、从1853年到1856年是响应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二、从1857年到1864年是和太平军联合作战时期; 三、 从1864年到1868年是继承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注:祁龙威:《关于捻军史分期问题的商榷》,安徽《史学工作通讯》1957年第2期。)。 有的学者提出分捻军史为四个时期:一是康熙至嘉庆年间—1851年,发生时期;二是1851—1856年,发展时期;三是1856—1863年,壮大时期;四是1864—1868年,衰亡时期(注:罗文博:《捻军史的分期问题》,安徽《史学工作通讯》1957年第2期。)。 有的学者提议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755—1855年,以劫富济贫为职志,没有政权要求的低级斗争时期;二是1855—1868年,以推翻清政权为目的,有了政权要求的高级斗争时期,包括准备独立自主进行反清斗争(1855—1857年)、协助太平天国进行推翻清廷的斗争(1857 —1864 年)和作为太平天国主力军进行复国斗争(1864—1868年)(注:郭因:《我对捻史分期问题的意见》,安徽《史学工作通讯》1957年第3期。)。此外, 外国学者也曾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注: 伊里·穆考夫:《也谈捻史分期问题》 一文提出分为三段:一是1755—1851年,二是1851—1864年,三是1864—1898年(安徽《史学工作通讯》1957年第3期)。H·K ·契卡洛夫:《关于捻军起义的历史分期问题》,《安徽史学》1960年第2期。)。 学者们的这些见解尽管各异,然而通过交流,将会使捻军历史分期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从这些见解中,笔者深受教益。现就捻军历史分期问题,也谈点自己的粗浅想法。 关于分期的标准,似宜从捻军起义的性质出发,依照这次农民战争发生发展起伏变化成功失败的客观规律,分辨各个阶段及其不同特征,同时它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考察与太平天国的关系,注意太平天国对它所起的影响作用。只有全面进行剖析,才能使分期较为切合其历史的实际状况。 关于具体的分期,似可分为酝酿时期、起义时期与余波时期,起义时期又可划分为兴起阶段、扩展阶段和苦斗阶段。其详情分述如下: 一、自约1807年至1853年,即从捻党产生之后到捻军广泛起义之前,为捻军运动的酝酿时期。捻党始于何时,史载歧异,学者意见也不相同。根据较为可靠的史料记载,是在1796年至1804年的收元教与混元教起义之后,究竟是在何年,由于史料缺乏,难以确定,从档案看,最早有活动记载是1807年,据此判断, 大约是这年或在此之前一至三年 。上述1755年、1797年或1804年等说,似欠准确,因为缺少必要的史料依据,其中1797年之说,虽说根据马杏逸《捻逆述略》(注:方玉澜:《星烈日记汇要》,见《捻军》资料丛刊第1册第30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可能由于标点的原因,理解似不确切,从上下文意观之,1797年这一时间指的是收元教与混元教起义的时间,并非捻党产生的年代(注:关于捻党的起源问题,笔者另有专文探讨,此处不再赘述。)。至于下限年代,虽然1851年之说有《涡阳县志》等史料为据,《剿平捻匪方略》从这年编起,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也在此年,捻党活动是年明显增加等,但是不能以1851年这一年作为下限年代,因为捻党活动加多尚未达到广泛起义的质变,金田起义对捻党活动产生影响也不及北伐军抵达皖北、河南等地后的影响那样直接和强烈。所以,下限年代还是以1853年为宜。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捻党人数由少到多,力量不断壮大,其活动从零星分散渐渐聚集拓展,而以获取财物为主要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武装反抗的次数才逐步多起来。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捻军起义才酝酿成熟,可见捻军起义的根基深厚,倘若没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波及,他们的起义也会爆发的。《粤氛纪事》曾言:“皖之养痈同于西粤,即使金田不起,而厝薪伏莽,江、淮之间,亦未必能晏然无事。”(注:谢山居士: 《粤氛纪事》第5卷第24页,清同治八年(1869年)江苏刊本。)可以清楚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