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袁世凯对唐则不断提拔,使唐从一个品级低微的幕僚,逐步升迁至清王朝的一品大员;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一任国务总理,成为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人物。然而,在民国法制问题上,二人产生了根本的分歧,导致了袁、唐最终的分手。袁、唐关系直接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政局,揭示这一时期的袁唐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袁世凯(1859-1916年)比唐绍仪(1862-1938年)大三岁,出生在交通闭塞、风气未开的河南省项城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科场上的屡次失利,促使他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注: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来新夏《北洋军阀》(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后来,他毅然投笔从戎。 唐绍仪出生于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省香山县。其父唐巨川是一个长期从事茶叶出口的商人,其族叔唐廷枢当过英商怡和洋行的买办,后来随李鸿章办洋务,经营和创办了著名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深为李鸿章所器重。唐绍仪不仅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他12岁就远涉重洋,到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美国留学(系第3批留美幼童),进入著名的耶鲁大学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1881年回国。 袁世凯和唐绍仪出身、经历迥然不同,是两个完全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一个是落第书生,但具有冒险进取精神;一个留学海外,具有新知识、新头脑。历史为他们提供了在朝鲜相识、共事的机会,并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881年袁世凯投军于淮军吴长庆部,1882年随吴开赴朝鲜,在迅速平息“壬子兵变”中,袁世凯的表现深得吴长庆的赞赏,即以“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的评语向清政府推荐。不久,清廷授袁“以同知用,并赏戴花翎。”(注: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来新夏《北洋军阀》(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两年后他因协助朝鲜国王平息“甲申政变”而声名鹊起。 唐绍仪1881年自美国回国,次年,作为帮办朝鲜海关事务前驻天津德国领事穆麟德的秘书被派往朝鲜。甲申政变中,袁因事到穆宅,见一持枪青年意气凛然地守立门口,问之,方知此人即唐绍仪。袁世凯对唐在兵变中仍忠诚保护官长的行为十分欣赏。“袁世凯和唐绍仪相识后,互相爱慕,两人感情极为融洽,结为盟友,彼此帮助,共求上进”(注:张联棻《小站练兵与北洋六镇》,《八十三天皇帝梦》第184页。)。这次事变后,当袁世凯被任命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的头衔驻节朝鲜时,他首先选择了唐绍仪做自己的西方翻译兼随办洋务委员,实际上是袁的副手。 袁、唐此次赴朝与前大不相同。赴朝前,李鸿章与日本的伊藤博文谈判签订了《天津条约》。根据条约,驻朝清军不仅已撤回国内,而且以后“设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注:《光绪条约》卷19,第6页。),这等于承认日本在朝鲜和中国有同样的义务。而此时的朝鲜形势也远非昔比,日本蓄谋已久,沙俄虎视眈眈,英美寻机染指,列强环伺,朝鲜成了群狼共夺的嘴边肥肉。朝鲜统治者眼看着中国一次次被列强打败,失去了保护和控制属邦的力量,时刻想脱离中国而独立。列强乘隙而入,各自扶持自己的力量,不仅亲日派势力大增,亲俄亲美派力量也日益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所要担负的使命,实在是异常艰巨的。然而,受命于危难之中的袁世凯在驻朝的最初几年中,积极主动,惨淡经营,在外交上樽俎折冲,有效地制止了日美英俄对朝的渗透,维护了中国在朝鲜的特殊地位。 袁世凯在外交上的努力毫无疑问得到唐绍仪的大力协助和策划。从袁世凯对他的多次奏荐中,可以窥见一斑。袁世凯称其“优智略,明机宜,确有应变才”(注:顾廷龙等编《李鸿章全集》(二),第173页。)。1891年,袁嗣母牛氏病重,请假回籍,推荐唐代其职。他说:“……唐绍仪忠直明敏,胆识兼优,熟悉韩情,请委令代理”(注: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来新夏《北洋军阀》(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1899年,清廷任袁为山东巡抚,袁立即奏调唐绍仪前去协助,其中对唐在朝鲜的作用作了简要的概括。他说:“查有候补知府唐绍仪,血性忠诚,才识卓越。早在朝鲜,随臣办理交涉商务,十数年中,深资臂助。现在津榆铁路局供差,颇能抑制洋人,兴利革弊”(注: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正是袁世凯与唐绍仪同筹共谋,文武结合,使得袁经理朝鲜成功。袁、唐在朝的十年患难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1894年,日本经过十年的精心准备,做好了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准备。借东学党事件,出兵朝鲜。中国驻朝使署被围,情况十分紧急。由于袁世凯驻朝十余年一直与日本为敌,日本视袁为其扩张势力的一大障碍,必欲图之而后快。在这生死攸关的危机时刻,唐绍仪大力促袁内调,并愿自代其职。但袁请求内调的报告一直得不到批准,直到7月18日,即中日开战前的一个星期,才收到李鸿章准其内调的电令:“希将经手各事交唐绍仪,即回津”(注:《李鸿章全集》(六)电稿,第455页。)。而这个消息为日本人所探知,立即密谋刺袁。唐闻此讯,立即跑至英国使署,求救于英驻朝公使朱尔典,共同策划了一个救袁方案。当晚,袁改装易服,从使馆后门出走,“唐即于夜半手持两枪两刀,乘着双马,护送袁世凯到江边,登上朱尔典所准备的英国兵舰……计袁等到江边时,距日本人密谋动手的时间才差十几分钟”(注:叶恭绰《太平洋会议前后中国外交内幕及其与梁士诒之关系》,转引自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第117页。)。在唐绍仪等人的帮助下,袁世凯死里逃生,安全回到大陆。袁、唐在朝患难与共,结下了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