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对于当时世局的了解,军火制造的经营,海防的设计,留学生的派遣,铁路、电报的创建,外交的肆应,内政的整顿,其才识均远非同时其他疆吏所及。他在仕途迅速升迁,官至总督衔,会办南洋海防。他之所以有如此赫赫事功,当然与他本身的聪明才智有关,同时,也与他的社会关系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对他的社会关系一一加以考察。现在,按他结交的先后,罗列如下: 一、曾国藩。咸丰十一年,丁日昌在署庐陵知县任上。太平军克吉安。丁日昌因失守城池被革职。几经周折,进入曾国藩幕府。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比丁日昌大12岁。出身进士,宗法宋明理学,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咸丰十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统带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治元年,李鸿章和曾国荃争相罗致丁日昌,曾国藩却将丁日昌派往广东办理厘金,称道丁日昌等“类皆才识闳远,条理精详。”(注:曾国藩:《曾文正公奏稿》,卷16、第7页。)同年,经曾国藩奏准,开复丁日昌原官。同治三年,丁日昌任苏松太道。四年,升任两淮盐运使。五年,奉调驰赴广东协助办理潮州英领事进城问题之后,曾国藩写信给他说:“阁下在沪,勒交吴淞炮台之地契,驱逐上海城内之洋兵,拔去浦东之电气线,停止内驶之小轮船,禁绝洋泾浜之赌规桶租,裁革会防局之夫价杂费,一切已成之局,奋臂力争,著有明效,此次赴潮,当不难折冲樽俎,立解纠纷。”(注:《曾国藩未刊信稿》,第264页。)同时,还写信给李鸿章,对丁日昌进行表彰,说“雨生(案:即丁日昌)办理盐务,无弊不剔,……自扬州来者,均言雨生操守甚好。”(注:《曾文正公书札》,卷25,第24页。)在同治五、六年间,丁日昌自称受业弟子,曾多次向曾国藩详细请示、报告工作,(注:《曾国藩未刊往来函稿》。)曾国藩在复信中也予以高度评价,称“亩捐踊跃,良由开办得法,经理得人,闻漕务亦极踊跃,深以为慰。……以阁下宏才锐思而如此精进,何不可跻之谊,不可成之功?,至佩至慰。”(注:《曾文正公书札》卷31,第53页。)曾国藩对丁日昌之才干是称赞的,但对他的资历则嫌其太浅,因此,当清朝政府欲以丁日昌署理江苏巡抚时,他就很不以为然,奏称:“丁日昌以江西知县因案革职,三年之内,开复原官,洊保府道,擢任两淮运司,虽称熟悉夷务而资格太浅,物望未孚,”不宜署理江苏巡抚。(注:《曾文正公奏稿》卷23,第18页。)至于丁日昌之德行,曾国藩与赵烈文屡次论及,颇多贬意。同治六年九月初四日,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余曰:‘新徐道高梯,外间言其人难共事,信乎?’师(案:指曾国藩)曰:‘诈人也,与丁日昌为同类。顾好名,能做事;诈为善,虽诈不能不取。’继而喟曰:安得有人乎!勇于事情者皆有大欲存焉;若辈知好名,犹足为善。吾与李少荃(案:即李鸿章)在,若辈鳞甲不致全露;然亦极意笼络之,又不可使见痕迹。甚矣!用人之难也。”十七日,又写道:“涤师来久谈 ,言‘丁日昌在下游,官场无不忿怨,恐亦做不下去。’余曰:‘欲整吏风,先宜自治。丁以夤剌进,一旦在位,顿欲变所从来,而往时行止,久彰人目,其能尽人而欺之耶?’师曰:‘然。彼须砥砺二十年,或可托于清流。’余曰:‘师以为丁今日情形真能自好乎?以烈观之,志在巡抚一席,欲立声望耳。若以为折节改行,适堕其术中耳。且饬吏宜不畏强御,上游之所贤从而贤之,不顾百姓之唾骂,烈未之前闻也。师恒言求吏治,使若辈在位,吏治不江河日下不已。’师盛叹曰:‘足下亦知吾苦心耶?丁之流皆少荃至好,我与少荃势同一家,渠又暴露于外,方膺艰巨。丁虽宵人,而筹前敌财用无不精速,吾又何忍不少慰其意耶?’余曰:‘然。师苦心不独烈久知之。非欲师去之也,师第微示风采,彼自炫其操切,则以正论裁之,斯可矣。’师曰:‘吾见亦如此。’余曰:‘李眉生异日到苏臬之任,必不能和衷。李在皖为幕府,丁一革职知县,为卡员,位望相去远甚。丁后随少荃宫保赴苏、沪,每发李眉生信,未尝无侑函,迨丁位日隆,始绝赠遗。四年在秣、烈闻眉生亲言之,且斥为市侩。今一旦位出其下,岂能甘心。’师曰:‘此必然之势。李才力却逊于丁,衾度则不可同日而语。’”(注:《曾国藩未刊信稿》,第387,390页)曾国藩是宗法宋明理学的,对人的褒贬,主张“以义理之学为先”,(注:《曾文正公杂著》,卷4,第6页。)也就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先。以“不要钱、不怕死,不恋官”相标榜。(注:《曾文正公书札》,卷30,第52页。)丁日昌则为地主阶级功利主义者。从兴办洋务新政的角度来看,丁日昌的功利主义比曾国藩的宋明理学更符合时代潮流,更适合历史需要。 同治七年,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议拟海洋水师章程,时任两江总督之曾国藩,对丁日昌变革传统水师之意见,甚不谓然,因而丁日昌另有《海洋水师章程别议》,惟既不获曾国藩支持,乃未能向清廷提出。据李鸿章说,此事曾国藩深为后悔。同治九年,二人一起处理天津教案,丁日昌之措施,均获曾国藩之赞同。丁日昌建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之计划,曾国藩也能毅然接受,领衔向清廷奏陈,促成此事。嗣后,二人均回江苏。是年冬,丁日昌丁忧返乡,曾国藩痛惜别离,握手痛哭,悲不能已。深谈三日夜,始解缆言别。不久之后,曾国藩即病死于任所。(注: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第379页。) 二、李鸿章。咸丰十一年,丁日昌进入曾国藩幕府,当时,李鸿章也在曾幕,两人开始结识。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与丁日昌同岁。出身进士,历任编修、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大学士。同治元年,李鸿章率淮军开往上海,欲借调丁日昌随行。曾国藩将丁日昌派往广东办理厘金。二年,李鸿章向广东咨调丁日昌,又向清廷奏准,丁日昌至上海后,即建立一局,仿造炸炮及炮弹。经李鸿章一再保举,丁日昌即由知县升直隶州知州、升知府、升苏松太道、升两淮盐运使、升江苏布政使,升迁极为迅速。清廷欲以丁日昌署理江苏巡抚,曾国藩认为资格太浅,李鸿章即写信给曾国藩进行解释,认为“雨生洋务既熟,与敝军息息相关,朝廷自有深意。”“欲办事不得不择人,欲择人不得不任谤。”(注: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6,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