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战争对于人口的影响,是历史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这场战争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带来了重大损失。由于战争的中心位于苏南,苏南又是中国早期工业化进展最快的地区,因此,该区战后的人口变动就格外引人注意。 王业键曾专文讨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注:王业键:《太平天国叛乱对苏南人口的影响》, Paper on China,Vol.1 9(1965),Appendix,Table.), 以后王树槐对王业键的估计略有修正(注: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 )》,台北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48号。)。 近年又有王育民撰文讨论太平天国时期的人口损失问题,对苏南人口的讨论尤为仔细(注:王育民:《太平天国时期“人口损耗逾亿说”辩证》, 《学术月刊》1993年第6期。)。 笔者也曾对苏南人口的损失发表过意见(注: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简明中国移民史》第8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然而,按照姜涛的观点, 这些研究都存在问题,其原因在于各家据以立论的数据都不是真实的人口数:《嘉庆一统志》中江宁等四府二州的人口实为“男丁”,而战后户部清册中的江苏人口不包括苏州等四府一州的人口。根据不真实的人口数据所作研究当然是不可靠的,姜涛的发现对了解清代江苏人口的真相,功莫大焉。遗憾的是,由于存在种种困难,他没有进而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由于存在资料的缺陷,所以,对战争中的人口损失进行定量研究是相当困难的(注:姜涛:《近代中国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71—72、155、163—164页。)。 笔者却以为在了解了资料性质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一些人口分析的技术,求出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苏南人口的损失数。这一研究,既可以为我们对太平天国前后其他区域的人口研究提供一个参照的范本,也可以为历史人口学的研究积累经验并提供方法。 一般说来,我们研究战争对于人口的影响,只要掌握战前和战后的人口数就可以了。尽管战前人口的数据残缺不全,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以修复。而战后人口数据的复原,则可以通过战争中人口损失比率和战前人口数的分析来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能够求得战争中的人口损失数,还可以展开对于江苏各区域人口变动规律的讨论,并将讨论的时间延续到1953年。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一个较长的时段中把握这场战争对于本区域人口及社会的影响。 一、太平天国战争前的苏南人口 一般说来,《嘉庆重修一统志》中所载各地嘉庆年间的人口数是比较准确的,它不再是清代前期以“人丁”为统计单位,而是以“人口”作为统计对象,具有现代人口统计的意义。江苏则不然,姜涛指出江苏的统计数据问题最大,其人口总数低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册报人口,其原因是在江苏的江苏和江宁两个布政使司中,存在不同的统计口径。江苏布政使司所属四府一州(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和太仓州)所报数字为人口数,而江宁布政使司所属江宁等四府二州(江宁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通州和海门厅)的数据不是人口,而是“人丁”,并且是嘉庆初年的“人丁”。按照何炳棣的解释,“人丁”并非人口,是一种纳税单位,清代嘉庆年间,人口统计中已经普遍摒弃了“人丁”而采用“人口”(注: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看来江宁布政使司是一个例外。姜涛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批露证明过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假说进行检验。 先讨论江苏布政使司辖区中人口数字的内涵。 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三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年)、二十五年(1820年)和道光十年(1830年)的人丁数分别为319.8万、338.8 万和341.3 万,同时又记嘉庆二十五年苏州全府男丁女口总数为590.8万。将《嘉庆一统志》中的苏州府丁口“原额”43.9万和“滋生”部分的 547.6万相加,即为591.5万,与府志记载的人口数基本相同。 可见《嘉庆一统志》中苏州府的人口数不是“丁”而是“口”。何以《嘉庆一统志》中苏州原额“丁口”与滋生“丁口”相加竟然与地方志中人口数相等,则不清楚。一般说来,“原额丁口”在人口统计中是不用考虑的。本文采用《嘉庆一统志》中的数据以供分析。 光绪《松江府续志》卷十四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男丁数为1307614,女口数为1056799,另有男幼童81288名,女幼童37273名,合计人口为248.3万。从男丁与女口的比例来看, 松江府成年男女的性别比为124,表明这一数据有相当的可靠性, 而幼年男女之间性别比差距太大,是调查者对幼年女童的户口登记根本不重视所致。《嘉庆一统志》中记载的松江府滋生“丁口”数264.6万, 与《松江府志》记载相近,这可能是《松江府志》对幼童登记出现差错而引起的。地方志与《嘉庆一统志》记载的近似,说明后者数据是人口而不是“人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