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初期的新闻传媒与孙中山

作 者:

作者简介:
骆宝善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邮编 510045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至年末孙中山返国前的两个半月期间,尽管孙中山不在国内领导革命运动,但是,社会各界根据不同的需要,报道乃至制造了许多直接或间接关于孙中山活动的消息,辗转传闻,不径而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人的心态。这些消息,又以态度比较持中的《申报》的报道为最多。谨将所见新闻媒体等的报道做一归纳,并从而得出一点浅见。

      一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10月13日,上海报纸即均刊登中外报纸或通讯社的汉口电讯:“群拥黎元洪为统领”,〔1 〕“协统黎元洪现为革命军大统领,〔2〕“协统黎元洪现充革命军领袖,指挥武昌军队”,〔3〕准确传递了起义军拥立黎氏为都督的消息。与此同时,南北各报也纷传孙文及被认为是孙文之弟的孙武和黄兴等,均在武汉领导革命运动。武昌起义的次日,消息传到北京,黄兴立即被猜测为首领。10月12日《申报》的北京来电称:革党轰击各署,传系黄兴为首”。〔4 〕《民立报》的消息甚至称,武昌起义前汉口宝善里的革命机关亦为黄兴所设立。〔5〕14日《大公报》消息称:“闻革党领袖即籍隶湖南之黄兴。 黄兴者,革党中最激烈之人物”。〔6〕接着,孙武被称为孙文之弟, 而且称孙氏兄弟均在武昌指挥起义,并被举为主要领导成员。消息的来源是北京的外国通讯社。10月15日,《申报》刊载从北京来的“西报要电”称:“革党蔓延渐广,闻武昌附近之数城均为所占据。据北京电称:革党志在创造共和政府。党首为孙逸仙,其弟某将为谘议局长,谘议局现举副议长汤化龙为湖广总督”。〔7 〕《民立报》实为革命党在国内的机关报,于右任主编,同盟会重要领导成员宋教仁等其时亦在报社并为之撰稿,他们当然确知孙、黄均不在国内,孙武亦非孙文之弟。大约是为了助壮革命声威之故,《民立报》亦于同日刊载了据说是来自路透社的消息,只是把译文略作了技术处理,对孙中山只略为含混其辞:“湖北革命,其目的欲设立共和政府,将举孙逸仙为总统,举其弟孙□为谘议局长,大文学家汤化龙作湖广总督”。在这条消息之下,《民立报》编者加了一个按语云:“按:右电亦系西人猜测之辞。汤化龙尤不足据”。〔8〕这大概算是非正式辟谣了。然而直到12月中旬, 檀香山华侨代表谢英伯致《民立报》转国内革命力量的电报则仍称黄兴、黎元洪、孙武三都督。〔9〕武昌起义一周后,汉口又传出消息, 在武昌指挥作战的黄兴,又去了四川或湖南,以策应湖北局势。《申报》10月17日的消息称:“党首黄兴已离武昌,或谓入川,或谓赴湘。其行踪甚秘密。”〔10〕《申报》同日从广州来的消息又说:“传闻孙文已挟巨资内渡,接济革命军。”〔11〕

      直到武昌起义10天以后,局势稍为明朗,各方惊魂稍定,孙、黄已经在国内的谣传方得以澄清,但仍不能确知其行踪。10月21日《申报》的消息说:“革军首领孙汶现尚在香港,黄兴亦未来鄂。现革党以前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可知党中大有人在”。〔12〕10月25日,又从东京传来消息:“闻孙汶仍在美国,惟黄兴已抵长沙”。〔13〕其他消息来源也传说:“闻孙汶与黄兴同主义而不同党,现孙亦将秘密来华,与革命军联合大举”。〔14〕

      10月27日,黄兴乘军舰由沪抵达武昌,与北军艰苦对峙的武昌首义革命军如大旱之望甘霖。10月31日《申报》的报道称:“黄兴初六日抵汉,革命军额手相庆”。〔15〕《民立报》也报道称:“黎都督特开欢迎会”。〔16〕黄兴来鄂,革命军振奋。接着又传来了更为令人鼓舞的消息,孙中山亦将率军舰前来。11月2 日《申报》刊登消息称:“孙汶不日启程至汉,带有大兵舰三艘,其驾驶者皆为留英海军学生”。〔17〕11月4日《申报》又报道称:“又闻孙文昨乘兵轮行抵上海, 同行者颇多。且闻有四烟囱兵舰一艘,昨晚停泊十六铺江面,上悬民国军旗,气概甚盛”。〔18〕同日,又报道说:“闻孙汶已先派一兵舰载运炸弹、军火及华侨助战员、留学生等驶来汉口,并有军饷二百万。”〔19〕11月初,正是上海光复战事方殷之际,这些消息自然也是对光复中的上海的直接声援。11月中某日,《民立报》汉口访员获悉:“黄将军得孙逸仙电:即日夜,预备组织临时政府。”〔20〕

      孙、黄是革命领袖自不待言。据说,鄂军都督黎元洪也早就是革命党人了,而且早在武昌起义前数年就拟定了现在所发布的革命文告。来自日本横滨某革命党人的电报说:“黎元洪于中日战后游学日本时即入革党。此次发贴之告示,尚系四年前所拟就者”。〔21〕从武汉来的民间传闻亦说:“黎素怀大志,富有革命思想,其所取‘元洪’两字,实隐元未朱洪武崛兴之意。……门外贴有五言一联云: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22〕然而康有为则认定,武昌起义是与孙中山绝无关系的,他说:“大变如此,忧心如焚。……所幸武汉之事,出自军将黎元洪(与行者绝不关),而汤化龙参之,皆士夫也”。〔23〕

      二

      如果说上述新闻媒体的各种传闻,仅仅是反映了人们寻求革命领袖强烈愿望的话,那么,在革命的进程中,各种社会势力,都在自觉的运用孙中山的声望来达到其不同的目的。最典型的事例有三个。

      其一是,湖北军政府以“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文”的名义发布了一个长篇布告。其文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