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颇为轰轰烈烈的大事,它不仅使中国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开拓了中国近代化的艰苦历程,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然而,在洋务运动与抵御外国侵略方面,其研究仍是有限的。本文拟就洋务运动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的作用作一探讨。 一、洋务运动与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洋务运动是以“自强”、“求富”为指导思想的改革运动。“而欲自强,则必须加强中国国防力量,以抵御外侮。”早在1867年4月, 奕就曾在奏折中阐明过他们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自强”,他说:“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员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予京畿一带,设立六军,借资拱卫。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1〕曾国藩、李鸿章两人在1871年6月致总理衙门的信中也说:“兴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利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2〕可以看到, 洋务派认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用兵,为了自强。 由于西方侵略者凭借其“船坚炮利”,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使洋务派深刻认识到要“自强”须“御侮”,要“御侮”须加强海防。1871年,曾国藩就提出筹备海防,向清政府建议沿江沿海各省练兵设防,终因经费原因告吹。日本入侵台湾事件发生后,洋务派惊呼:“外洋为中国患如此激烈,实为亘古所未有”,“若再不切实筹备,后患不堪设想”。一时间要求加强海防的呼声迭起。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新疆一部被阿古柏所侵占,沙俄也不断向新疆地区渗透,新疆危机也引起了包括洋务派在内的朝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从而提出了注重西征,加强塞防。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关于海防和塞防之争,李鸿章和左宗棠素来被当作海防论和塞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又都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这场争论是由于外敌入侵,东南海疆和西北边塞出现严重危机,以及清政府财政困难无力应付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清政府内部高层领导之间关于国防战略部署问题的讨论,其争论中心是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孰缓孰急、孰先孰后的问题,尽管各自主张不同,但都是着眼于怎样加强国防以抑御外侮,所以,这场争论本身,就是洋务派“御侮”思想的体现,说明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与抵御外国武装侵略相联系的。 正是在洋务派的推动和影响下,清政府实际上采取了海防、塞防二者并重的方针,在对新疆军务作出决断的同时,也对南、北洋海防作出了相应的部署。 1876年上半年,左宗棠率清西征大军出关。次年四、五月间,清军取得重大胜利,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阿古柏身亡。左宗棠继续挺进南疆,彻底消灭了阿古柏势力,全部收复沦陷十二年之久的南疆旧土。 海防方面,李鸿章强调学习西方长技以利其长。他说:“查西洋诸国,以火器为长技,欲求制驭之方,必须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3〕这反映了其寻制夷之方以御外侮的思想。 他主张买“制器之器”,大办军事工业,对海防他尤为重视,希望购置铁甲船以加强国防。为此,他曾多次急呼:“欲求自强,仍非破除成见,定购铁甲不可”。〔4〕“中国永无购铁甲之日,即永无自强之日”。〔5〕尽管受历史、阶级等局限,李鸿章的观点较为偏颇,但其引进先进武器,加强国防,特别是加强海防,以御外侮,以图自强的思想是非常明确和清晰的。就是左宗棠也很重视海防,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6〕左宗棠的洋务派创办造船厂,编练水师,发展军事工业,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只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而忽视了它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的作用。在中法、中日战争中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厂也曾“加工赶造,昼夜不停”,支援前方战事。李鸿章曾说:“如遇内地贼匪,……兵力虽单,饷力虽薄,才力虽甚竭蹶,自恃尚能制胜。如遇各国凭凌,激厉孤军,支持门户,胜负即不可知。”〔7 〕可见他们认为对镇压农民起义自恃是有能力的。加强军事力量的初衷之一显然有对付各国侵略的一面。关于这一点,曾纪泽说得更为明白:“治国者,必先使外侮既绝,方可内修国政”。上述言论表明了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加强国防力量以自强以御侮的思想,同时也说明了洋务派的“自强”与“御侮”是密不可分的。 在实际行动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设厂制械,造枪造炮,制造艇船,逐步改变着中国军队陈旧落后的武器装备,这不仅使陆军由千年一贯的大刀长矛向近代先进的新式枪炮迅速转化,而且也使中国的海军得以建立和逐步壮大。洋务派除在洋务运动中大力推进近代工业发展以加强国防外,还不断推动清政府在政策上作出抵御外侮、加强海防的重大举措,诸如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建立等,标志着清王朝自鸦片战争屡遭列强打击之后,终于开始重视加强海防和创建海军。 总理海军衙门建立后,洋务派提出了“筹款购械,以立海军,调舰会师,以巡海防”〔8〕的口号,逐渐实现其北洋海军的成军计划, 以图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他们一边继续大力向英德两国购买船只,一边开始修建旅顺船坞,作为修理铁甲各船之用,并由福州船政局制造了平远、镇海等舰,江南制造局制造了泰安、操汇等舰。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计划完成。 北洋海军拥有当时东方最先进的船舰和武器装备,一批具有先进军事文化的人员担当指挥。北洋海军还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这是中国海军的第一部法规,它从制度上保证并促进了近代海防建设的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李鸿章等在旅顺、威海、大沽等处开始大规模的兴建海军基地,动用了巨额财力、物力修筑炮台、修建船坞,到光绪十七年各项工程都初具规模。在重点保证发展北洋的同时,海军衙门和洋务派们还在诸多方面推动南洋乃至全国海防建设。如支持台湾设立行省,提高台湾防务能力,支持和命令台湾巡抚刘铭传增加澎湖驻军,修筑台、澎海防工事等;支持发展本国舰船制造,如马尾船政局这一中国当时最大的舰船制造基地。总之,在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下,洋务派积极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海军,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海军章程,逐步使海军管理体制、后勤保障、军事训练诸方面适应新式舰船的需要。另外,还建成了第一批海军基地,并初步形成了以直隶为中心的海上防御体系,从而改变了我国有海无防的被动局面,奠定了我国海军建设的基础,增强了国防,促进了海防现代化,使我国海军实力在19世纪80年代的国防舞台上跃居世界第四位,在亚洲则独领风骚。